找一个词来形容从事管理工作十余年的人,“质朴”恐怕不会得到一个靠前的顺位。但是对于王占祥,记者却觉得这是应该扣在他头上的第一形容词。
  “有人说我像四五十年代的人,生活有板有眼,晚上吃完饭就辅导儿子做作业,儿子现在十岁了,开学上五年级,正是关键的时候,孩子现在也大了,喜欢出去玩,周末的时候经常带他出去爬山。”
  王占祥现任的职务是日信证券信息中心总经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1996年进入现在银河证券的前身——工总行信托,从最基层的营业部电脑员工做起,一路顺风顺水做过电脑部经理、营业部总经理助理,营业部副总经理,2005年到了现在的日信证券,任信息技术中心总经理。
     
       
  熟悉证券业的人都知道,1996年中国加快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速度,“股票、证券”这些名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视线,选择在这一时间进入这个行业,无疑成为王占祥职业生涯中最成功的一笔转折。
  1990年,学习工业自动化专业的王占祥大学毕业,毕业后分配进入一家国企从事高低压供配电技术工作,做了六年,王占祥形容当时的工作是“谨小慎微却毫无挑战”。 不过,当“不安分的”年轻人跨入证券行业后,他渐渐发现,证券业的IT是同样“谨小慎微”的。证券业的IT信息系统承载的实际是一份份的合同,实用性强,对稳定性要求很高。对于证券行业,系统中断一分钟,给证券公司带来打击都将是毁灭性的。“不仅是经济损失,对公司信誉的影响将是无可估量的,所以,对证券业IT建设要吹毛求疵。”
  或者我们可以说,作风严谨成为理解王占祥的一条线索。对于记者的问题,王占祥的回答极有条理性。王占祥不算健谈,但是说起信息化建设,他却是信手拈来,对此,他的解释是“平时思考的比较多”。
 
  十三年证券业信息化的五个“逐渐”
 
  在王占祥从业的十三年里,我国证券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始的行情版不见了,换成了先进的显示大屏,股民为交易而排起的“长龙”消失了,变成了电话委托、网上交易等多种交易模式,对于证券业信息化的变化,作为亲历者,王占祥迷恋于系统总结,王占祥将证券业总结为五个“逐渐”:制度逐渐完善、技术逐渐成熟、建设逐渐精细、风险逐渐集中、职责逐渐清晰。这些看上去平实的总结,事实上确是经历过汹涌的起伏。
  采访中,王占祥多次对记者提到制度,他认为对于证券行业,制度完善是开展其它业务的根基。他给记者举了几个“惊心动魄”的案例,都是技术人员利用职务之变谋取私利而锒铛入狱。
  证券行业发展初期,行业监管制度还不够完善,证券行业技术和业务职责不清,技术人员肩负了很多的特殊业务操作,柜台系统中的权限过大,技术人员大多都拥有资金服务器超级用户的密码,同时拥有柜台系统超级用户的密码,对于规避风险,证券公司只能“押宝”在技术人员的职业品质上。
  1998年开始,证券行业出台了一系列刚性技术指导文件,1998年发布《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2000年3月发布《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2005年4月发布《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8月发布《证券公司集中交易安全管理技术指引》、2008年9月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信息技术治理工作指引》等等。随着这些行业监管规范的出台,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人员风险转移到对制度的落实上。
  这些制度的完善,无论对证券公司还是技术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件积极的事。企业推动管理,而对于从业者,远离“诱惑”也绝对是好事。
  伴随着制度逐步完善,证券行业信息技术也走向成熟,用王占祥的话说,“现在我国的证券行业信息化水平是世界一流的,用一句话总结我国的证券业信息化,那就是起步晚、起点高”。
  在证券信息化领域,“集中”一直是这几年的一个热门词汇,“在1996年我刚进入证券行业的时候,证券营业部不但有自己的局域网,有自己的行情系统,也有核心的交易系统、报盘系统、银证转帐系统。”IT系统对软件安全性、网络安全性要求都很高,可以想象得到那时一个证券公司有几十家证券营业部,就相当于脚下踩着几十个地雷。
  现在的状况是,绝大部分的证券公司都实现了集中交易。核心的交易系统、报盘系统、银证转帐系统(原来是银证转帐系统,现在是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系统)都集中到了公司的中心机房。证券营业部的绝大部分非现场客户的交易需求由公司统一提供的网上交易、电话委托、手机炒股等系统来满足;资金存取需求由公司统一提供的各银行的三方存管系统来满足。这样的IT系统建设没有了核心的资金服务器系统及周边相关系统,安全等级有所下降,风险也就相对降低了很多。“不过,证券公司的主机房和灾备机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信息化投入未必都是大手笔
 
  信息化建设需要花钱,这是毫无疑问的。一些券商机构有这样的观点:信息化建设一旦开始就意味着大手笔投入。王占祥不同这个观点。
  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IT系统建设全部由IT部门一手操办,这样的后果就是单纯地追求IT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性能质量,粗放式建设,追求“高、精、尖”,陷入了“重技术质量,轻业务指标”的陷阱,忽略了IT对支持和推进业务发展的责任,忽略了投入产出的基本商业准则。
  “1996年到2001年期间,行情很好,营业部开户排队是正常的事,没有十万、八万的资金营业部都未必给开户,营业部也是收入颇丰,那个时候,四、千平方米的营业部很多,八千平方米的营业部也有,伴随着对业务的狂热追求,营业部的信息系统改造也是动不动就上百万,上千万。”
  经过2001年至2005年四年熊市的洗礼,加上2008年一年的股市重挫,IT部门也逐渐理清了认识:市场经济不是以信息系统的先进性为核心而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在日信证券IT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王占祥追求的原则是“多、快、好、省”,“要时刻把能否满足业务部门的发展需求放在第一位,参与到业务运营中去,与业务部门充分地融合。做到IT促进业务的发展,保持与业务目标的统一,实现IT支持下的业务高效运营。”
 
  “麻雀”的平衡原则
 
  在全国105家证券公司中,日信证券的规模不算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日信证券尽管营业网点比较少,但是根据业务的需要、主管部门监管的需要,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必不可少,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信息系统的摊薄成本较高。
  王占祥举了个典型的例子:三方存管系统。“无论公司的规模怎么样,为满足客户资金存取的需要,都要与十几家银行连接,每连接一个银行都意味着费用的投入。我们的信息系统带四个营业网点和带十五个以内的营业网点在投入上差别不是很大。” 而证券公司的IT系统还包括集中交易系统、网上交易系统、开放式基金代销系统、合规监控系统、财务系统、网站系统、电子邮箱系统等等。
  只有营业网点的扩张才能达到规模效益。作为一个“浸泡”在证券IT业已经13年的人,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上,王占祥有着清晰的思考和敏锐的前瞻,同时他懂得争取到能够左右自己事业发展的人的支持。
  目前,日信证券的信息化建设按照分管领导规划的“四个平衡”原则进行着:
  在成本控制和系统安全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为原则做好信息系统建设项目;
  在系统安全和业务服务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保障系统安全前提下,适当开展业务工作;
  在规范管理和业务创新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日常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大家进行创新;
  在满足现实需要与发展前瞻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系统的扩展性、通用性、兼容性。
 
  牛熊交替下的证券业信息化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弥漫着,而中国股市现在的情况是“还可以,不算坏”,股市行情直接影响着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和IT投资,面对金融危机和证券市场的剧烈震荡,对于熊市、牛市交替的下的证券行业的IT建设,王占祥有着“痛并快乐着”体验。
  熊市时期,“危”“机”并存,经济不景气,是危难,但是熊市时期的IT投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同样是机遇。王占祥主张“抓好两个基本点,以不变应万变”:IT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打折扣、为未来发展打基础的IT投入不减少。证券公司,没有厂房,没有物化的产品,产品就是服务,核心竞争力只有IT网络和人才。所以无论行业是否景气,IT网络都要保证正常运转,IT基础设施投入不能打折扣。
  在王占祥的眼中,经济不景气时期,就是苦练内功的时期。“如果这个时期IT不投入,其实也就意味着行业景气了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IT投资如果做的好、上一些能够削减成本的项目、上一些能够在未来产生更大效益的项目,可以增加企业的未来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