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IT基础架构的发展有两个趋势,这两个趋势既矛盾又有联系。 一个趋势是虚拟化。通过虚拟化来进行系统整合,达到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同时为应用系统提供动态架构和弹性架构。在虚拟化的基础上,如果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和自服务,那就建立起了私有云。目前的虚拟化技术主要有:IBM PowerVM,VMware,Xen,KVM,Hyper-V等。 另一个趋势是一体化。各厂商都在不断地推出自己的一体化产品,试图通过提供一个出厂即整合的方案,将软硬件优化后作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提供给用户。用户不再需要分别购买硬件和软件,也不必考虑硬件和软件的兼容问题和整合的复杂度,以及安装、配置、调试和基本的优化,这些工作在出厂时由厂商来完成。目前主要的一体化产品有:Oracle Exadata, SAP HANA,IBM PureApplication等。
就在本月(2014年6月10日),Oracle正式宣布推出旗下数据库12c的内存选件(In-Memory Option),这也标志着甲骨文正式进入内存数据库市场(不过oracle DB v12.1.0.1中还未引入这个IMCC特性,也许要等到12cR2版本)。内存列式数据库技术能否引发数据库应用的颠覆性变革?SAP,IBM,Oracle都宣称自己的内存列式数据库产品性能会提升100倍到1000倍,未来数据库市场会由此重新洗牌吗?
随着应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的发展,集群技术(cluster)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应用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内部。如oracle RAC, WAS (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Weblogic,Tomcat等都支持cluster技术。这些cluster技术不仅涵盖了负载均衡LB (Load Balance)技术,同时也提供高可用HA(High Availability)功能。相比之下,传统的高可用HA系统软件主要只针对高可用这部分的功能提供支持。如PowerHA(HACMP),MC-SG,VCS等。这些HA软件虽然在提供主备(primary-backup)功能的同时也提供并发(concurrent)功能,但是其并发功能只是提供并发访问的存储管理。在数据一致性方面,仍然需要应用或数据库软件来协调并发访问、避免冲突。也就是说,并发能否实现主要依赖于数据库或应用软件的LB功能。那么现在还需要这些单独的HA软件吗?
云,一个历经多年炒作,正逐渐降温落地,定义却仍未统一的IT热点技术。下面我们讨论的主要是IaaS,有些特点在PaaS和SaaS上也雷同。在另一个维度上看,云又分为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这是在云的拥有者角度来看的,下面讨论中会分别展开。
PowerHA(HACMP)于1992年推出,伴随着IBM POWER/AIX的发展以及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作为企业级的高可用和灾备解决方案,其不断开发和完善了很多相关功能。如deadman switch机制避免争夺资源,保障数据的安全。如对DS8000、SVC、XIV、EMC SRDF、Hitachi TrueCopy等存储灾备功能的支持,以及hyperswap这样的高级功能。同时,也有一些物美价廉的功能和解决方案,长久以来未被足够的重视和推广。下面我们先从一个小功能Fast Disk Takeover说起,以后再谈谈smart assist、GLVM和CSLVM。
IT基础架构主要涵盖了IT系统的硬件和系统软件层面。做好IT基础架构的规划很重要吗?难点在哪里?现实的情况下又如何着手呢?
在现在的IT市场环境下,有个有趣的现象,大谈特谈TCO的并不是那些看上去比较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反倒是那些“高大上”的解决方案。那么这些看上去价格不菲的解决方案真的有更低的TCO吗?或者说,它们是怎么把TCO算到更低的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最常提到的虚拟化解决方案
大概六七年前,虚拟化刚开始热的时候,有个猎头公司的美女问我,“虚拟化是什么?如果我使用虚拟化服务,网络上真的有一台机器,有一个磁盘给我用吗?我能知道机器和硬盘在哪儿吗?”我说,不会指定某一台机器,或者指定某一块硬盘给你来用。你也不会知道硬件的具体位置的。于是她感叹道“虚拟化不会就是皇帝的新装吧!”我说不是的,但一时又不知如何能简单明了地让她理解。后来我思考了许久,觉得误解也许来自于它名字里的“虚”字。
SAP中国商业同略会 IBM Power Cloud亮相 2012年7月27日,SAP中国商业同略会,会议赞助商IBM安排了工程师在云计算体验区向用户介绍新一代企业级基础云平台Power Cloud。IBM在此前的专家集成系统发布会上正式发布Pure Systems系列产品,包括提供IaaS和PaaS架构平台;在本届的SAP中国商业同略会上,IBM向企业用户介绍的是Power Cloud
51CTO博客开发从心开始
任何IT系统都会有性能的需求。资源少了运行不起来或响应时间过长,资源多了浪费。所以需要先进行性能容量规划。对于打算使用公有云的用户来说,性能容量规划又会有所不同。 也许有人会说“云的资源是动态的,需要了就增加,不用了就减少,付费是按照使用量来进行的,所以不需要性能容量规划。”是这样吗? 貌似正确,但其实原因推不出这样的结论。待我慢慢道来…
Copyright © 2005-2025 51CTO.COM 版权所有 京ICP证0605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