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是现代化,人与人的隔阂越深刻

一句“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如一声霹雷响彻整个互联网,简直“石破天惊逗秋雨”,道出了万千中国人的心声。在其之后,则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一批“寂寞党”,“哥聊得不是天,是寂寞”“哥玩的不是游戏,是寂寞”“哥拍的不是片,是寂寞”。一时间,寂寞二字甚嚣尘上。

经典经典,诚然诚然!如果说要为2009年的互联网最有影响力的草根人物颁奖,那么“寂寞党”的创始大哥则应该无可厚非的当仁不让。

要感谢这么有创意的大侠,是他道出了万千中国人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却最不愿承认的话——寂寞。21世纪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们,也许正处于深不见底的寂寞之中。

一位印度圣哲曾说,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不孤独才是短暂的。多少年来,我们都在与孤独做斗争,部分的因为如此,我们渴望爱情,我们需要朋友,我们渴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物质经济成为人们生活的目的、移民城市、缺乏文化、缺少人文关怀、信任缺失等一系列因素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刻。公司里的权力争夺和勾心斗角、公共交通中的熟视无睹、邻居中的互不认识和朋友中缺少往来,使得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以冷漠的面孔来对待生物,越来越习惯于面对冰冷的机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寂寞。

 

二、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寂寞的人生

于是,为了消除寂寞,我们或是带着面具在聚会中海阔天空的畅谈,或为心仪者绞尽脑汁百般讨好,或是在QQ群里与陌生人嬉笑怒骂,或是在游戏中借助虚拟的角色快意恩仇——这一切无不是我们摆脱寂寞的可掬憨态。

然而,上面的方式也许并不过瘾。没关系,一切都有了新变化——自从SNS横空出世,天上掉下个“微博客”。我们打发寂寞有了新的方式,这种方式让我们与现实如此接近,因而更加刺激。

我们是在开心、人人上不停的添加好友、发布文章、上传相片、互相留言、到处乱踩、半夜偷菜、买卖朋友、更新状态等等等,我们在微博上不停的发布诸如“我在西单了”“西单的MM好漂亮”“看中了一件me&city的外套,可惜囊中羞涩”等毫无意义毫无经济价值的牢骚,我们唠叨来,唠叨去,花了大把的时间,浪费的大好光阴,目的是为了什么?

联系朋友的目的只是最浅层次的需求。基于六度理论和150原理的SNS让我们有了跟朋友更紧密接触的方式,我们可以找到大学、高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朋友,我们还可以找到朋友的朋友,甚至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可以找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如果南美洲的猩猩也有个账号的话,我们也可以与它成为朋友。

获得注意力是一个自欺欺人的谎言。当然,人都有获得注意力的需求。然而,只有那些以通过获得注意力而获得经济利益的人才有那么强烈的动机和持久的坚持——大多数人都没有。很多人只是不知道该干什么,无聊时才在SNS上到处乱逛。

打发寂寞才是更深层次的需求——我知道现在可能还是会有很多人不承认——但我们还是勇敢的面对事实吧。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寂寞的人生。十分坦诚的说,近期我写这么多文章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我在冰天雪地无依无靠的北国的夜晚显得十分的孤单和寂寞。

 

三、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需要从根本上把握人性

对人心理需求的把握是创造一个伟大商业模式。有人说,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学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正是发现了人们对交友的需求而创造了facebook——这一被认为最有可能挑战google的商业模式。然而我认为,人们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是对寂寞的恐惧。

只有对人性的根本上的把握才能创造出伟大的商业模式。营销鬼才史玉柱的“脑白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案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泛滥也是房地产商对中国老百姓“安土重迁”“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几千年来“居者有其屋”的传统观念的淋漓尽致的利用和绑架。

我们看到寂寞经济已经在人性的沃土上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从最初的网络游戏,到在论坛上不停的灌水,到在聊天室里把妹妹,到现在的SNS上不停的发布消息、偷菜等,寂寞经济已经将“宅”时代的我们全部包围——寂寞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通病,寂寞已经被人用来当做赚钱的工具。

而为了打发寂寞,我们乐意付钱。于是SNS才有了赚钱之道,偷菜、钓鱼、抢车位、给QQ头像换衣服、养个QQ宠物,不一而足。

SNS又成了一些名人或企业赚钱的方式。正是利用其数以百万计的跟随者和听众,他们在其SNS上,微博上大谈某款产品之好,连续的更新状态,获得你的注意,其实只是广告的另一种形式——单纯的人们又被精明的商家利用了——然而,这正是其商业模式成功之处和赚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