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存储行吗?之产品篇
原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来自51CTO博客作者郭涛的原创作品,请联系作者获取转载授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
以客户需求为驱动、以应用为先导实现创新,并且为客户解决其实际问题,这是华为存储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
赛迪顾问分析师陈靓认为,华为存储若想取得成功,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实现突破:一方面,华为存储必须扩大其产品线覆盖范围,同时加强相关软件的研发力度,逐步走向高端市场,从而形成从低端到高端的存储全线产品的覆盖能力;另一方面,华为存储应该与华为的服务器、数据中心以及云计算部门协作,充分发挥这些部门的优势,迅速提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
但是,随着竞争者纷纷涌入,以及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在低端存储市场上,华为存储面临的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而在高端市场上,华为的中高端存储产品与国外厂商之间还有差距。腹背受敌,华为存储将何去何从呢?
抓好两端
2012年9月5—6日,华为在上海举办了2012华为云计算大会。在这次大会上,华为存储厚积薄发,在统一存储、云存储和集群NAS等领域都推出了升级换代的产品。走向高端存储市场,同时抓住云计算、大数据带来的商机成了华为存储的新发力点。这次大会可以看作是华为在存储产品上的一个分水岭。以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华为与国内其他存储厂商类似,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但是经过了华为赛门铁克的回归以及新产品的更新换代之后,华为存储正在经历一次新的蜕变。
外界认为,华为赛门铁克公司称得上是为华为存储培养专业人才的“黄埔军校”。在收购华为赛门铁克公司之后,华为存储不仅拥有了一支庞大的专业存储人才队伍,而且具有了国际性的战略眼光,可以紧紧跟随国际最先进的存储技术趋势。“十年前,华为刚刚涉足存储领域时,技术和经验均不足。但是,华为在CT硬件产品设计方面的优良传统及经验则被保留并充分运用于存储硬件产品的设计上。硬件产品强于软件是2006年之前华为存储产品留给人们最深的一个印象。”华为存储市场部产品规划经理郑梁介绍说,“2006年,华为赛门铁克合资公司的成立很好地弥补了华为存储在软件上的短板。虚拟化、集群软件、文件系统等基础软件的融入,基本补齐了我们的软件产品线。现在,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在这些软件的基础上进行面向客户实际应用的创新。”
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看,当前存储市场有两极化的趋势:一方面,针对数据中心和企业级关键业务的高端存储更加强调高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另一方面,针对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备份则要求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扩展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
华为正好抓住了存储的两端。比如,华为今年9月强势推出了HVS企业级高端存储。这一汇集了华为全球数百名工程师以及上万名客户经理、历经三年多研发出来的产品,可谓是华为创新存储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它采用智能矩阵式系统架构,配备全虚拟化的存储操作系统XVE,可以作为新一代数据中心的主存储平台。范瑞琦表示:“HVS具有可信、高效和弹性的特点,可以更容易地使得拥有大型、数据密集型应用的客户从中受益。我们希望通过HVS树立华为‘全球可信赖的高端存储’的产品形象。”除了高端存储产品以外,华为在针对大数据的存储解决方案上也推陈出新,比如华为大数据存储产品N9000就精彩演绎了“X位一体”的创新理念,将文件系统、重复数据删除、备份、归档以及数据分析等集成在一起,可以支持其他第三方的数据库和Hadoop平台。范瑞琦介绍说:“N9000采用大规模分布式架构,可以从3个节点起配,最大可以扩展到288个节点,并将海量数据分析、存储和数据共享融为一体,从而降低了大数据存储的应用门槛。”
前不久,华为在业内的一片质疑声中将企业级的4TB硬盘引入到企业级存储解决方案中。华为之所以有信心引入4TB硬盘,那是因为它开发出了创新的RAID 2.0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损坏硬盘的数据重构速度。4TB硬盘的使用,不仅可以降低存储系统的TCO(整体拥有成本)和能耗,而且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降低了数据丢失的风险。RAID 2.0技术的诞生,打破了传统RAID组的限制,将硬盘层变成一个完全虚拟化的资源池。与RAID 2.0类似的诸多在存储底层技术上的创新,使得华为在企业级高端存储和大数据存储两个发力点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此外,以Smart系列为代表的软件产品家族的不断完善,也让华为存储软硬件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执行。“我们要做一个存储平台体系,RAID 2.0技术、虚拟化的存储操作系统XVE等都是这个体系中关键的支撑点。有了这个存储平台,我们就能将客户的应用与底层的存储介质和技术很好地衔接起来。这也能够充分展现华为存储平台的桥梁作用。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微创新。”郑梁表示。
云存储的三大核心
2008年,华为就在广东移动有了第一个云存储的成功案例。当时,华为为广东移动的139社区部署了一套分布式的存储系统。这样一套系统很好地解决了广东移动139社区在存储系统扩展方面的限制。华为云存储领域总经理袁远回忆说:“当时,我们对云存储的概念并没有深刻理解,只有一个朴素的认知,就是云存储应该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经过这几年的历练,我们对云存储的技术和应用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云存储是一个面向公众的存储服务型架构,它必须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的特点。”
如今,在华为的存储产品线中,云存储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而是一个解决方案。针对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华为能够在现有存储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以客户应用场景为中心提供满足其应用需求的云存储解决方案。
TCO的控制是客户最关注的海量存储的能力。如果产品本身的安全能力不足,客户就必须投入额外的设备和人力去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华为UDS正是以TCO控制为核心设计目标的,其存储容量达到EB级。
2012年7月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华为UDS海量存储系统通过了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 OpenLAB的性能和扩展性测试。CERN是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研究机构,每年有超过25PB的研究数据需要存储和分析。华为UDS海理存储系统充分展现了EB级扩展、安全可靠和高效融合的特性,受到了包括CERN在内的众多高端用户的肯定。CERN OpenLAB总负责人鲍勃·琼斯表示:“我们在数据密集型模拟和分析方面正面临极限,与华为的合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激动的新途径。华为UDS海量存储系统优良的架构设计,使得我们可以轻松应对未来EB级数据量的存储挑战。此外,UDS采用ARM架构,因此具有更低的功耗。”
一些中国存储厂商认为,云存储给了中外厂商一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的机会,中国存储厂商甚至可以在云存储上实现弯道超车。但是一些在存储领域打拼了几十年的国外厂商则认为,存储从某种程度上比拼的还是技术积累。“我们既不能抛开过去谈现在,也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只依靠惯性前进。”郑梁表示,“云存储有三个核心,包括大容量、高安全性和低TCO。只要抓住了这三点,云存储就会大有作为。”面对大数据的挑战,传统的双控存储架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传统RAID组也不能保证数据的快速恢复,其对故障硬盘的容忍能力有限。控制器本身的故障风险更容易引起整个系统的故障。华为UDS以智能磁盘(一块ARM芯片对应一块磁盘)为核心,采用全分布架构。单一智能磁盘损坏并不会影响到存储系统的其他部分,此外在智能硬盘之间采用分布式冗余技术,提高了存储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华为UDS采用低功耗ARM芯片,相比同等容量的其他存储产品,能耗降低十分显著。由于找到了云存储的症结所在,华为在云存储方面已经领先业内其他厂商一步。
袁远谈到了云计算推广策略:“我们的一个重点是将云推向‘端’侧,即让企业和个人更方便地享受到云计算带来的便利。在存储方面,我们主要是做好基础架构。我们还将通过与全球的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合作等方式,实现云服务业务模式的创新。”
统一存储的差异化
2012年,统一存储大放异彩。统一存储这一几乎是十年前的技术如今在中低端存储市场上又焕发了第二春。包括EMC、NetApp、HDS、华为等在内的国内外主要的存储厂商如今都拥有统一存储产品。简单说,统一存储就是将SAN与NAS等融合在一起。进入统一存储市场的厂商背景各不相同,有的是从NAS起家,有的则擅长SAN。统一存储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SAN与NAS的统一,但遗憾的是,SAN或NAS厂商各自的短板并没有因此被补齐。华为存储产品线统一存储领域总经理张立武表示:“华为统一存储的优势在于,在SAN和NAS上实现了均衡架构,真正实现了SAN和NAS的统一。”
虽然是后来者,但是张立武对华为在统一存储市场上赶超竞争对手充满信心。他表示:“传统的存储都是被动存储,需要大量人工管理。现在,智能化成了存储的一个新发展方向,更多的管理功能被赋予给存储硬件设备。在存储智能化方面,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了相关的技术研发。在技术方面,我们与业界领先厂商基本保持同步发展。”
2012年7月10日,华为在北京发布了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产品,包括OceanStor S2600T、OceanStor S5500T、OceanStor S5600T和OceanStor S5800T四个型号。这些产品可以满足大型数据库OLTP/OLAP、高性能计算、互联网运营、集中存储、备份、容灾、数据迁移等不同业务的应用需求。与硬件同时发布的还有华为Smart系列软件。据透露,华为存储市场部与技术部的同事们闭关了三天三夜才最终确定了Smart的核心理念。Smart系列嵌入式软件是华为统一存储最核心的技术。“实现存储的智能化,软件必不可少。在存储资源虚拟化、自动精简配置等软件技术上,华为一直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张立武表示,“与通过收购其他厂商的产品然后再进行集成不同,华为统一存储没有历史的包袱,可以将各种需要的技术全部无缝融合。此外,在统一存储的产品细分方面,我们也做得比较好,最低端的产品可以覆盖6万元以下的产品市场。”
从2008年就开始逐步实现存储融合的华为,现在又把眼光放在了数据保护和保证业务连续性的技术上。“即使是5分钟的系统宕机,电信运营商也无法容忍。在CT领域打拼多年的我们对此有切身体会。因此,如何实现存储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存储的可用性,保证业务连续性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张立武表示。
2012年是华为存储产品的一个大年,所有重点的产品线都推出了新产品。新一代OceanStor T系列统一存储刚发布不久,华为存储的下一代产品原型就已经出来了,目前正处于测试中。在产品更新换代方面,华为存储一直有一种紧迫感,一点也不敢放松。“存储智能化非常重要。”张立武再次强调,“未来,存储产品要更加人性化,不仅价格会更便宜,而且不具备专业技术的人员也能操作和使用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智能化是不可或缺的。”产品的平民化,让华为当年在CT市场上用IP技术战胜了强大的ATM。现在,同样的事情很可能在存储市场上重演。
大数据存储:性能和性价比领先
在华为赛门铁克公司运营期间,N8000系列集群NAS产品就是一个明星产品。直到现在,华为存储仍以N8000系列集群NAS的高性能为傲。据华为NAS与数据保护领域总经理经宁介绍,在2009年、2011年及2012年,N8000系列集群NAS先后做过三次SPEC性能测试,都打破了当时的同系列产品性能测试记录。
“满足客户对性能的持续需求是华为存储一贯的目标,在集群NAS等大数据产品领域就更是如此。”经宁举例说,“今年9月,我们发布了面向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N9000产品,它采取横向扩展的分布式架构,具备很强的弹性扩展能力,可线性扩展系统性能。无论是N8000,还是N9000,都具备高性能和高性价比的特点。通过一次次的产品性能提升,我们要向客户表明,华为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存储解决方案。”
华为的存储产品全部采用实证式的测试方式,细致到每个性能指标。为测试N8000系列集群NAS的极限性能,华为存储曾在自己的数据中心里成功地搭建过一个总容量为15PB的存储环境,运行了三个多月。当时整个机房的机柜都被用于此项测试。“即使我们的存储设备性能屡破记录,通过与一些客户进行沟通,我们还是感受到客户有更高的要求。”经宁补充说,“我们不断努力,希望我们的存储产品在各个方面都能更加贴近客户的实际需求。我们要让客户看到我们的进步,对我们产品的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有信心。”如今,华为的存储解决方案中心正在着手搭建一个100PB的存储环境。
在大数据产品方面,华为采取了更为开放的架构。新发布的N9000产品采用标准化的存储服务器硬件架构,整合了华为自己的交换机等产品,形成了全分布式的、海量、易扩展的大数据平台,存储、备份、数据库分析等技术全部整合到一起。如果将华为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平台比作一个金字塔,那么最上层就是分布式数据库、Hadoop等,中间层是分布式NAS单元,下层则是分布式备份、归档等单元。这样一个完整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具有高弹性,可以从小规模开始部署,并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持续扩容。
“在集群NAS等大数据解决方案的推广方面,我们采用由点及面,从垂直行业先找到突破口的方式。比如,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研究媒资行业的几个重要子系统的存储需求,包括对时延、带宽和容量的要求等,然后根据不同子系统的需求找到与存储的契合点。”经宁介绍说,“华为存储从一开始就以全球化的战略眼光和策略经营存储业务。现在我们发布新的存储产品时,宣传资料都是先确定英文版,然后再撰写中文版。举例来说,我们现在重点关注的媒资行业,率先在欧洲地区找到了突破口,德国、英国的一些电视台都采用了我们的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
上一篇:华为存储行吗?之研发篇
提问和评论都可以,用心的回复会被更多人看到
评论
发布评论
相关文章
-
AIX存储管理之总结篇
温故: 你知道逻辑卷占实际物理硬盘的大小是如何计算的吗?通过前面的讲解,大家不难知道逻辑卷是由逻辑
AIX 运维 服务器 LV L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