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下午上海暴雨,一时道路积水超过20mm。飞机晚点,LP到凌晨才飞回来。
     下午约见一HR朋友也因故取消了,留在办公室听项目交接交流。讲到项目日志,就像回放老电影,经历者有很多回忆,对后来者也多少有启发和价值,虽然不会有当事者那样的真情实感。
     想到以前常说的一句话:“语言是存在的牢笼”。这是说人类的思想、参悟随时在当事人身边发生。这时用语言来交流、来传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但是也是最受到条件制约的。我们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中,信息、知识和思想就总是会随着语言而流失。
     比如我某天对某人讲了一些很有哲理、很受用的话,假说另外一个人也很需要,但因为时空的存在,他没有听到。即使事后再有文字记录,他不一定能够看到,就算看到了,也会损失很多当时的信息和感悟。
     通过心里学家和社会学者的观察,我们发现一个事实,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信息,能够正确被对方理解的总信息量很难超过30%。因为人总是以自己的线形经历、假设和理解力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使语言一次次成为存在的牢笼。
     举一个小例子,是我们年轻顾问经常在业务调研时犯的一个错误。顾问会一见面就开始发问,而不先用两分钟与对方交代调研的目标、想法、要求和时间安排等信息,顾问会认为他自己是很清楚的,就假设对方也是很清楚的。
     所以,有经验的顾问非常重视与客户交流的“开场白”,会用简短但是清晰的语句交代背景信息。这是长期训练和换位思考的结果,养成了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和接受信息的潜意识。
     当我们天天遇到知识流失、沟通障碍、理解错误时,我们感叹“语言是存在的牢笼”,好顾问一直在想着如何减少或者打破牢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