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年以前,IP 地址仅使用前 8 位来指定地址中的网络部分,因而 Internet(那时称为 ARPANET)的范围仅限于 256 个网络。很快,地址空间便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到 1981 年,RFC 791 对 IPv4 的 32 位地址进行了修改,将网络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别:A 类、B 类和 C 类,每种类别的规模各不相同。A 类地址的网络部分使用 8 个位,B 类地址的网络部分使用 16 个位,而 C 类地址的网络部分则使用 24 个位。此格式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有类 IP 寻址。
 
最初发展形成的有类寻址方式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了 256 个网络的限制问题。而十年之后,IP 地址空间再度面临快速耗尽的危险,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此,IETF(Internet 工程工作小组)引入了 CIDR(无类域间路由)技术,使用 VLSM(可变长子网掩码)来节省地址空间。
 
通过使用 CIDR 和 VLSM,ISP 可以将一个有类网络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从而分配给不同的客户使用。随着 ISP 开始采用不连续编址方式,无类路由协议也随之产生。比较而言:有类路由协议总是在有类网络边界处总结,且其路由更新中不包含子网掩码信息。无类路由协议则在路由更新中包含 子网掩码信息,并且不需要执行子网总结。本章讨论的无类路由协议包括 RIPv2、EIGRP 和 OSPF。
 
随着 VLSM 和 CIDR 的应用,网络管理员必须要掌握和使用更多的子网划分技术。VLSM 就是指对子网划分子网。通过本章您将了解到,子网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进一步划分子网。除了划分子网,还可以将多个有类网络总结为一个聚合路由(即所谓的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