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影视制作的手段,非线性编辑系统近年来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涉足影视制作多年,工作中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什么样的非线性编辑系统才能是好的系统呢?我们认为:始终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为人服务的,一言蔽之,越是贴近使用者的要求,越是符合技术发展的潮流,这样的系统才是好的系统。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同时这些产品也不同程度的暴露了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性差。在数字视频行业,没有什么比“死机”和数据丢失更糟糕的事情了。一个好的系统应该能够长时间稳定的运行,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操作系统版本过低。一般来说版本高的系统出错的机率要低于版本低的系统。这些由于底层操作系统故障引起的错误将使用户后患无穷,且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所以,选择系统时要注意先看看软件基于的操作系统是不是稳定的、版本是不是较新的。
2、硬件系统搭配不合理。目前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在构建上主要有下面几种:
以CPU+GPU实现实时或通过生成编辑,通过I/O卡或1394卡进行输入输出,这也是非线性编辑发展的主流方向。
主要以视频板卡内置的资源编辑,并配合CPU和GPU,最后通过视频板卡进行输入输出。
一旦购买了硬件搭配不合理的系统将会遇到一个非常大的困难,造成硬件搭配不合理的因素一方面是非线性系统集成商在技术力量上有欠缺,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成本厂家选用价格低的杂牌配件。所以在选购时一定要问清楚系统的详细规格,如果经销商用模糊的语言搪塞或以种种理由拒绝说明,必要时应征得生产厂家的同意拆开机器看个明白。选购时我们一定要看清厂家使用I/O卡或视频板卡的详细参数以及所需的系统配置,然后看厂家的系统配置是否符合要求,这些信息在板卡的官方网站上会有详细的说明。关于系统我们要看的有:CPU的详细参数(型号、主频、缓存等)及配套使用的主板芯片、型号等;主板的详细参数(型号、芯片、扩展槽、集成附件等);内存的详细参数(容量、品牌、型号、外频以及是否有奇偶校验功能等);显卡的详细参数(类型是AGP还是PCIE、品牌、芯片、显存等)。
3、非线性编辑软件不完善。现在非线性编辑软件多的让你眼花缭乱,但并不是所有的软件都有良好的稳定性,造成软件稳定性差的因素主要有:软件设计人员本身的研发实力较低和对产品的负责程度也不理想。我们选购时应看一看非线性编辑软件由什么公司开发的,另外有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缩短了软件的开发周期,还没有对软件进行完全测试就推向市场,这等于把测试的工作交给了用户,由于不同的用户会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下使用软件,测试片面的软件只能让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充当厂家的“试验品”,结果不稳定的问题就会暴露无疑。如果我们不慎选用了这样的软件,会经常遇到:画面不能正常播放甚至停顿、两段素材的交接处出现闪烁或者黑场、视频和音频不同步、画面或声音无故消失、若干素材的剪辑信息丢失、工程文件无法打开等许多问题,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毛病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选购产品时应尽最大可能的设想自己可能遇到的操作环境,不厌其烦的逐项进行测试,用暂时的麻烦换取以后工作的顺利。
第二、在综合了以上这样问题的基础上,在系统稳定的基础上,我们要考虑的是选购的非线性编辑系统还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功能,先做纵向比较,特别是根据自己承担的节目制作需求来确定需要那些功能,每一分钱都要花的值。再横向比较,选择厂家,厂家会告诉你一分钱一分货,你可以拿货比三家来衡量,寻找提供更多功能的厂家。我们怎样选择具有合适功能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呢?功能问题是我们每天都要面临的问题,所以要考虑我们的系统要承担多少个、多少种节目的制作,从具体实际出发考虑功能问题:
1、新闻类的节目的制作。以功能稳定、易于操作为重点,以确保新闻的实效性和安全播出;要有很好的网络共享的解决方案,能够实现采编审播一体化;操作方便快速,因为新闻从制作角度来说相对比较程式化,系统应该可以让用户自定义工具,把许多流程的命令操作集成到一个工具上,简化操作程序;字幕功能要强大,唱词的操作要简便,易于修改,并且可以存储多种固定的参数及模板;系统对素材的采集、删除管理方案应该智能化。
2、电视剧的剪辑。先考虑信号指标,巨资拍摄的电视剧应该从效果上是不折不扣的;稳定也很重要,几天几夜编辑完成的作品,一旦数据损坏,后果不堪设想;
3、娱乐类节目的制作应选购能提供漂亮实时特技的系统,并且在设计结构上应该具有完全的开放性,因为在后期的节目包装中不可避免的要用到第三方软件和第三方效果插件,要具备很好的兼容性。
用于节目包装的设计和广告片的制作则对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更高,应考虑选用硬件接口齐全的,常用的有SDI 、1394、模拟分量、S-Video、复合等,而且支持“真正的混合编辑”(真正的混合编辑指的是系统应该可以直接把文件拖到时间轨上进行编辑,而不是通过所谓的“转码软件”事先进行转码,转码其实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转码的工作不应该有人来完成,应该由系统在后台完成)。一个好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应该可以直接导入现在广泛使用的文件,包括各种压缩格式的avi、wmv、mov、wav、mp3文件等。例如有些厂商在自己的广告宣传上经常会用到“兼容”这个词,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词,我们应该搞清楚到底兼容多少文件格式,并且应该把具体的操作方式问清楚,究竟是人工转化还是系统后台处理,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节目包装中常常会用到“无压缩”视频或序列文件,这就需要系统的CPU和内存等资源足够强大,以保障功能的实现。
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设备和人才的因素,有好的设备没人才等于浪费设备,有人才没好设备等于浪费人才,两种浪费都要不得。
第四,关于售后服务,最好的服务莫过于没有故障可供服务,与其发现问题解决不如杜绝问题的产生。
总之,我们选购一台非线性编辑系统总是希望它什么都可以去做,但是,两全其美的事情总是很少,因而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考虑,权衡利弊,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的需求。
总之,在选购非线性编辑系统时,一定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人性化为标准,以性能稳定为基础,不要单纯听商家的宣传,要注重功能的细节测试,货比三家,选购性价比合理的系统,为我们的节目制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基于单网结构的数字媒体存储解决方案

媒体素材数字化网络化存储的需求与挑战
随着整个电视行业数字化改造进程的不断深入,媒体素材,尤其是广播级视音频素材的数字化存储和共享,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定为未来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通常的文字、图片或数据库的存储相比较,媒体素材有很多特性。
首先,数字化的视音频信号码率很大。PAL制的视频数据,如果不压缩,其码率为20MB/s,经过目前比较常用的压缩算法处理后,通常码率仍在25~50Mb/s。由于在视音频编辑制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多个画面叠加的情况,总带宽为多个原始素材码率的叠加,因此码率通常会达到100Mb/s以上。
其次,高码率必然造成对存储空间的大量占用。一个时长为1hMPEG-2 I(50i)的视频素材,需要占用22GB的存储空间。因此在视音频系统中,存储容量通常是以TB为单位进行计算的。
最为特别是,视音频的采集、回放等应用要求网络带宽必须实时、恒定、可靠的。以PAL制视频为例,每秒25帧画面,也就是说每帧画面的传输时间不能长于40ms,否则画面就会出现丢帧抖动。因此网络带宽的不稳定性对于视音频应用来说是致命的。
此外,由于在视音频系统中,需要多人同时进行编辑制作,因此对于数据共享有很高的要求,系统必须能够支持大量并发用户的访问,并且能够方便地进行规模扩展。
基于FC+以太的双网结构解决方案
双网结构的提出与发展
为了满足海量视音频素材数字化存储和再利用的需求,存储区域网(Storage Area NetworkSAN)技术在广电行业内得到了大量的应用。最初的SAN是基于SCSI协议的小型系统,由于受到SCSI协议寻址空间、传输距离、安全机制等方面的限制,很快就被基于FCSAN取代,目前FC已经基本成为SAN的代名词。FC实际是一种网络传输层的协议,它的特点是假设物理层链路质量可靠(使用光纤或铜缆),减少复杂的冗余校验运算,提供高速恒定的网络连接。由此可知,光纤技术只是光纤通道,更准确地说光纤通道协议(Fibre Channel ProtocolFCP)的一种选择。在视音频应用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共享。为了实现SAN上的数据共享,目前通常使用SAN共享文件系统软件,如IBM Tivoli SANergy来完成。SANergy软件的工作机理是采用一台服务器作为元数据控制器(Meta Data ControllerMDC),负责管理整个文件系统,SAN中其他SANergy客户端进行数据读写时,须先向MDC申请令牌,在MDC进行数据调度后方可操作。为保证SANergy软件的正常工作,除建立FC网络,还须要建立以太网用于传递控制信息。与此同时,很多视音频编辑软件、媒体资产管理软件必须通过以太网去访问中心数据库。这就是所谓的双网结构。它由基于FC协议的光纤通道网和基于TCP/IP协议的以太网组成,其中以太网主要传输控制信息和数据库信息,FC网络主要传输高码率的视音频素材数据。
双网结构的优势与缺点
基于“FC+以太”的双网结构的系统,最大的优点在于高性能,可以保证大数据量的并发访问情况下主机读写带宽的稳定。这主要是由于FC协议在设计时充分参考了以太网协议设计中的成功和不足,扬长避短,作了大量针对性的优化。目前2Gb/s的光纤通道已经可以提供200MB/s的数据读写带宽。而且4Gb/sFC产品也已经发布,10Gb/s产品的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
但这种架构也存在着相当多的不足。
最主要的不足就是其造价十分高昂,与以太网交换机相比,相同端口数的FC交换机的价格会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而在主机端安装FC HBA卡、为工作站铺设光纤等同样价格不菲。在视音频系统中,经常需要十几台甚至几十台、近百台工作站和服务器同时通过FC接入网络,这就造成系统成本的急剧上升。
其次,由于FC协议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与以太网相比),标准化工作完成得不够好,不同厂商的产品间互操作性比较差,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经常会被一些设备不兼容的问题所困扰,特别是在不同品牌的交换设备进行级联或路由时尤为突出,故在进行产品选择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此外,光纤通道网络管理比较复杂。由于引入了很多新概念、新技术,网络管理人员在学习和掌握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虽然各厂商近年来都在提高产品易用性和可管理性方面做了很大投入,但总体来看,对FC设备进行管理维护的复杂度仍然偏高。
基于纯以太网的单网结构解决方案
近一两年来,随着IT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千兆/万兆以太网技术的成熟、芯片处理能力的提升、iSCSI等相关标准的制定,一种面向视音频应用的基于纯以太网的单网架构解决方案开始出现,并已经在国内外诸多项目中得到了应用。这种基于单网的解决方案的特点是,所有客户端工作站或服务器均通过千兆或百兆以太网(绝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双绞线)访问共享的存储池;在存储服务器端,根据技术的不同,可能会保留一个小规模的SAN网络用于核心设备之间的高速连接。这种架构消除或减少了系统对FC接入点的需求,并且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保证了客户端访问的带宽和效率,同时通过大量引入成熟的以太网技术简化了管理和维护,从而大幅度降低了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TCO)
目前几种常见的基于单网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NAS技术、iSCSI技术和GPFS系统等三类,以下将分别进行介绍和分析。
NAS
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存储方式,简言之,NAS是特制的网络文件系统服务器,特制主要表现在系统的功能精简和性能优化。
NAS所支持的网络文件协议通常包括NFSCIFS。此外,还包括HTTP、数据快照和备份服务。与基于通用服务器的文件服务器不同,NAS系统是不允许安装和运行任何其他应用程序的。
事实上,基于NAS的网络存储技术出现的比FC SAN还要早,但这种技术最大的问题在于NAS网关通过NFSCIFS协议进行网络文件共享时,效率比较低,且难以保证带宽的稳定性。随着千兆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和TOE网卡的出现,现在的NAS设备已经可以满足小规模制作系统的业务需要。前面提到的TOE(TCP Offload Engine)网卡,可以在维持网络连接时,将传统上由CPU负责的TCP/IP协议的封包拆包、校验运算等工作转移到网卡上,由专用处理芯片完成,大幅度降低了系统资源占用,提高了网络带宽利用率。
NAS系统的优点包括系统的易用性和可管理性,数据共享颗粒度细,共享用户之间可以共享文件级数据,而缺点则是系统的可扩展性差,特别是整个系统局限于提供文件共享的NAS网关处理能力。此外,目前支持TOE功能的网卡普遍价格不菲,对于用户来说,给每台工作站增配一块TOE网卡将是不小的投入。
iSCSI
2003211,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通过了iSCSI(IP SCSI)标准,这项由IBMCiscoNetApp共同发起的技术标准,经过3年的不断完善,终于得到IETF的认可。不久之后微软公司也正式发布了Windows Server 2003系统下的iSCSI驱动程序包,同时该iSCSI驱动还支持Windows 2000 SP3Windows XP专业版 SP1Windows XP 64位,可以免费下载使用,微软的支持也大大促进了iSCSI的发展。2005612,微软正式发布了iSCSI Initiator 2.0,比此前的版本增加了MPIO支持等多项功能,性能也比以前有所提升,仍然可以免费使用,这说明微软对此项技术前景非常看好。iSCSI协议的实质是实现了基于TCP/IP网络传输的SCSI指令,从本质上说,它与FC协议之间的区别仅在于传输层协议的不同,而对于应用层来说是完全透明的,通过iSCSI协议可以实现对存储设备的数据块级共享访问。iSCSI协议的出现,给网络存储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革命。人们发现,终于有一种低价位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数据存储的需求。
在一个iSCSI网络中,至少由iSCSI TargetiSCSI Initiator两部分组成,其中客户端须要安装iSCSI Initiator,由它向iSCSI Target所在的IP地址的指定端口发起连接,存储设备上装有iSCSI Target,它在特定端口监听到连接后进行握手判断,最终创建出一条在TCP/IP网络中传输SCSI指令的隧道。客户端发出的SCSI指令,由Initiator加载到TCP/IP包上进行传递,当Target接收到此数据包后,再进行协议转换,从中剥离出原始的SCSI指令并访问后端的存储体。客户端对于存储的访问完全基于SCSI指令集,这样,就通过以太网而不是昂贵的FC网突破了SCSI设备对规模和距离的限制。
同时,iSCSI网络中还可以实现MPIOMPIO可以使用多于一个的物理路径访问一个存储设备,通过容错或I/O流量负载均衡的方式提供更高的系统可靠性和可用性。在保护关键业务数据的存储管理方面,使用MPIO 连接iSCSI可以提供给客户额外的支持,保护数据免于丢失和避免系统故障。
与使用NAS的解决方案相比,iSCSI最大的优势在于高性能,由于协议设计的高效性,基于iSCSI协议使用普通千兆网卡,可以达到110MB/s的实测带宽,几乎是理论极限的90%,这样高的效率在NAS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
GPFS及同类方案
GPFSIBM公司近年来力推的一套存储解决方案,准确地说它是基于GPFS文件系统的多NAS网关存储服务器。它的核心是GPFS文件系统,这是一个SAN共享文件系统,在某些机理上与SANergy很类似,但由于其定位于高端,在很多特性上比SANergy有明显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其支持PB级的单文件系统、支持并行读写同一文件、支持文件系统动态扩展、支持零秒的故障切换等,而且GPFS文件系统在所有的节点上都是以本地磁盘的形式出现的。
GPFS解决方案的实质是采用多个安装有GPFS文件系统的节点服务器,通过NFSCIFS协议共享同一个卷。客户端对数据的访问方式与访问普通的NAS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个NAS网关的性能是可以水平扩展的。当一个NAS网关性能无法满足整体系统需要时,可以通过增加节点的方式扩充系统的整体带宽。
除了IBM之外也有其他公司采用了类似的方案,其共同特点是使用一套允许多节点同时以本地盘形式共享访问SAN存储体的SAN共享文件系统软件安装在多个节点服务器上,由节点服务器进行以太网共享。目前有不少SAN共享文件系统都可以满足此要求,如PolyServe公司的Matrix ServerAdic公司的SNFSLinux平台下的GFS等。但由于其他产品没有像GPFS那样对这种应用方式作过针对性优化,而只是进行了简单的集成,在性能、安全性和可管理性上均存在比较多的欠缺。
这种方案最大的弊端在于通过标准的NFSCIFS协议无法支持多节点间的自动负载均衡,也难以实现自动故障切换。也就是说,每个客户端在读写一个文件时,只能通过某个特定的节点完成,而且通常这个节点必须手工指定,一旦节点故障,客户端的访问将立即中断。这样当系统规模比较大时,为均衡节点间负载而进行的系统配置工作将会非常复杂,通常需要使用负载均衡交换机等较为昂贵的设备,这样系统造价又将增加。管理维护成本比较高。
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广电领域中,现有系统绝大部分都是基于FC+以太的双网结构,经过了大量实践的考验,应该说这种技术的成熟度是比较高的。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双网结构仍将在电视台视音频系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随着高清时代的到来,电视节目制作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比标清要高出几倍,如果要制作无压缩的节目,每秒的数据量更是惊人(超过100MB),现有技术中只有FC能够满足要求。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近两年来基于IP的存储技术发展速度之迅猛,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估。许多业界的领导企业包括微软、思科等纷纷推出其基于IP存储的产品,传统的主流存储设备供应商如HDSEMCIBMNetApp等,也都提供了基于NASiSCSI技术的产品供用户使用。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开始认识到IP存储是大势所趋。在广电行业内,国内外主要的非线性设备供应商都提出了基于单网的解决方案,也已经有很多系统采用了这种纯以太的单网结构,其中大部分都是规模比较小、对性能要求相对不高的工作组或频道级项目。在这些应用环境中,单网结构高性价比的优点发挥的尤其明显,因此这些应用环境也是近期内单网解决方案面向的主要市场。另外,由大洋公司承建的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制作系统中使用了GPFS方案,这标志着单网结构在国家级电视台大规模网络项目中应用的开始。而随着万兆以太网的出现,以太网的性能又将出现大幅度的提升,千兆到桌面将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届时,以太网和FC网之间的性能差距将进一步缩小,单网结构将能够支撑更大规模的标清应用,甚至是高清应用。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单网结构将是一种更具有发展前景的技术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将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内,不断对传统的FC+以太网的双网结构带来冲击,并最终有可能取而代之,成为数字媒体网络化存储的标准方案。
2006/7/4

中国电视节目录制技术的质量及其标准

一、引言
我国电视广播行业中规定的电视广播制式、技术参数、节目磁带录制和交换标准是节目磁带录制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的。广播电影电视部(现为国家广电总局)1996年年底颁发了《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奖奖励办法(暂行)》,其中,录制技术质量奖评奖条例综合了各项录制和交换规范内容,重申了对节目磁带录制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承担节目制作的技术部门来说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也为电视技术制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电视节目磁带录制的要求和说明
1
、 电视节目磁带录制规定表()
2
.关于磁带引领处预留10秒空白带

为实现磁带运行中的简单控制,磁带带头和带尾均粘贴5秒左右的透明引带。由于透明引带与磁带粘接的不平坦,而造成了磁带此处的抖动率大,亮度与色度分离大,故规定留10秒空白带。
3
.关于图像彩条信号的质量监测
要求在预留的10秒空白带后录制1000750的图像标淮彩条信号60秒,用于质量监测。
彩条信号是检验视频通道传输质量的一种常用信号。尽管它无法用于通道的指标测量,但它可以方便地将复合电视信号的幅度、周期、色调、饱和度、色同步相位及其与各色条间的向量关系等显示得十分清晰而精确。
彩条信号分1000l000(简称l00%彩条)1000750(简称75%彩条,是要求的彩条):其中第一个100为白条幅度值;0为黑条电平值;第二个l00(75)为色条信号亮度值,以白条幅度值作参考;最后一个0则为色条信号最小值。两种彩条的排列和颜色都一样,区别仅在于彩条的饱和度和亮度。我国彩色电视广播在电视发射、传送和磁带录像中统一使用1000750彩条。
4
、关于引带中的音频校准信号
要求在10秒空白带后录制1000Hz的正弦波信号60秒。
规定的基准磁平为1000Hz的正弦波,使单位磁迹宽度的短路磁通量是l00nwbm,这时对应于600Ω平衡线路输入、输出的电平是+4dBm。声音信号必须按照有关录制和交换规范中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声音磁迹上。除新闻节目外备声道必须录有国际声。
声迹的分配规定为:12.65mml/2英寸节目磁带,如常用的Sony Betacam--SP,声迹lCH--l记录单声道节目混合声,声迹2CH—2记录国际声;19mm3/4英寸节目磁带,如Sony VO--U型机,声迹lCH--l记录国际声;声迹2CH--2记录单声道节目混合声。
5
、关于CTL码和TC码的要求
CTL
(磁迹码)TC(时间码)必须连续,且起始为零。
CTL
码全称为磁迹逻辑控制码,简称为磁迹码或磁迹。其功能是将编辑的起点和终点的时间,像图像画面变换那样落在一帧一帧转换瞬间,使视频磁头拾取的图像视频信号与待录图像视频信号场序一致(即成帧)、相位相同。CTL码的连续与电子编辑的方式有关。
电子编辑的方式有两种,即常用的插入方式和组合方式。插入方式是充分利用旋消磁头(简称旋消头或飞消头)的工作在磁带中间换上新的节目素材。不管换上的节目素材的多少,其控制的CTL码是连续的。这是因为插入方式时磁带上已经存在连续的CTL码信号,如果重新记录CTL码信号,将很难保证编辑出点的CTL码信号相位的连续性。另外,不重新记录CTL码时,伺服系统将维持重放状态的控制方式,视频磁头将跟踪原有的视频CTL码,使新的视频信号准确地记录在原有的旧磁迹的位置上。
另外,插入方式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只对声音或视频进行单独编辑,也可以同时编辑,用录像机面板上插入方式选择开关可加以控制,以实现前期或后期配音。这就是说,只有在记录有连续的的磁带上才能使用插入方式。
组合方式则不同。组合方式是将几个短小的节目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节目。组合方式编辑时,CTL码、声音信号、图像信号同时记录。国标要求TC码必须保持连续性,其目的是为了将来的自动化播控。也就是说,只有在TC码连续性且起始为零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计算机控制下的全自动程序控制的编辑方式,才可以自动寻找编辑点并进行自动编辑和播出。
目前常用的Sony Betacam--SP等录像机均配有TC码输入口,利用专门的TC码发生器,可同时发生CTC码和VITC码,以便实现在编辑状态下TC码的连续性和TC码起始为零的技术要求。
三、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综合评价
1
、图像信号电平
电视节目中的视频幅度是随着图像内容而变化的,国家标准规定了全电视信号幅度的标淮值是1Vpp,其中同步脉冲幅度为0.3Vpp±0.009,色同步脉冲幅度为0.3Vppi±0.009;黑电平与消隐电平差为0~0.05;图像信号峰值白电平当用l000750彩条时为0.7V±20 mV。对于分量信号,当用1000750彩条时,Y信号幅度为0.7VppR—YB—Y信号幅度都分别为0525Vpp
录像机输出的节目视频信号中,同步与色同步信号已经被处理过了,磁带同步由基淮同步所取代。一旦录像机进入正确工作状态,同步信号幅度总是标准的。因此,通常检查节目磁带时只需注意图像信号的最大峰值以及底电平值(黑电平与消隐电平差)。严格掌握图像信号幅度和底电平是保证节目技术质量的最基本工作。
在电视节目录制的过程中,视频信号幅度超过允许值的20%、30%会造成白限幅,影响画面的层次感。底电平过高会使画面有雾状感,清晰度不高;底电平过低时,正常情况下虽突出图像的细节,但对于暗淡的夜色画面,就会因图像偏暗或缺少层次、彩色不清晰、自然,肤色出现可见的失真现象。考虑到画面的综合质量,图像亮度信号瞬间峰值电平不应超过770mV,迭加色度信号后的图像信号最高峰值电平不应超过800mV,底电平以0~50mV为正常。
实际拍摄时若画面太暗,为不失拍摄的机会,可通过调整摄像机增益系统,如现今常用的Sony Betacam--SP DXC--637P摄像机,就增设了Hyper Gain(超级增益)系统,该系统采用DPR(双重像素读出)技术,这是Sony近年来开发的新技术项目,利用独特的CCD读出技术在不增强噪波的情况下,使增强视频电平成为可能,通过读出双倍像素的总电荷,使视频电平被加倍。使得该机视频信号的增益最大达到36dB,可在l lux的照度下进行正常拍摄而图像画面噪波增加很少。
编辑制作中若发现原始画面太暗时,可将黑电平提高到40mV左右,以此来提高画面的清晰度。
2
、声音信号电平
音量单位表(简称VU)与峰值音量表(简称PPM)是监测声音信号电平的主要专用仪表。用VU表监视信号整体音量,PPM表监视信号瞬间上冲部分。当用+4dBml千赫兹正弦波信号进行较对时,VU表指示应为0VUPPM表指示应为—8dB(PPU),这样,在监测节目声音时使两表的指示绝大多数不超过“0”以上红区,可以兼顾到各个方面。
我国对电视节目磁带录制和交换标难中规定,节目声音电平不应超过0VU,瞬间电平允许达到+3VU。技术测评中规定:音乐节目VU表为-5~0VU,瞬间最大值允许达到+3VU;语言节目VU表为-7~3VU,瞬间电平可达0VU。使用PPM表监测声音峰值电平时,音乐节目为-5~3dB(PPU),瞬间最大值允许达到+5dB;语言节目为-5~-3dB,瞬间电平可达0dB
3
.关于国际声和声音记录磁迹
(1)
国际声
为便于节目交换和后期制作,录制规范规定在专用的声音磁迹上记录节目的自然声(现场背景声)、音乐、效果声等,这种不带解说词的信号称为国际声。
(2)
声音记录磁迹
国际标准中规定,用磁带上离视频磁迹远些的一条纵向声音磁迹记录节目混合声,以保证声音质量,而另一条纵向声音磁迹记录国际声。
四、结束语
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电视台对内实行自动编辑和播出、对外走向市场面向社会的需要。在各类摄录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要真正掌握电视节目的录制技术,提高电视节目录制技术的质量,不但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努力学习与此项工作相关联的各类知识。温故知新,不断进步
  • 收藏
  • 评论
  • 举报
提问和评论都可以,用心的回复会被更多人看到 评论
发布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