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人喜欢喝酒,从古到今,闻名关中。
    无酒不成宴,没喝高不算喝好。这片热土上的人们以特有的热情豪爽,诠释着对酒文化的理解,,张扬着杜康故里人的豪气。
    时代变迁,酒文化繁衍,家乡人喝酒喝出枚不胜举的酒名堂。订婚酒、结婚酒、满月酒、祝寿酒、搬家酒、上学酒、参军酒、升迁酒、荣调酒、做客酒、聚会酒、闲聊酒、辞岁酒、新春酒等等,喜庆喝酒,烦恼消愁,送别辞行,可谓小酒杯大文化,一杯酒一种情。
    家乡人喝酒时间长。早上起床一直到晚上一两点,,凡有饭店小吃店的地方,都有猜拳喝酒的欢畅。早晨在羊肉馆喝,,中午下午在小饭店、大宾馆喝,晚上在歌舞厅、茶馆、广场的饮料摊喝。即便如此,却很少见醉卧街头的场景。
    家乡人劝酒规矩多。贵宾长辈坐上席(首席),主人先从长辈那里端酒(在乡下一桌一尊酒杯),逐个敬酒,无论你喝与不喝,主人都会斟满一杯端给你,,你不喝双手握在一起鞠躬致谢,主人会把酒倒入酒壶,重新给第二个客人或者嘉宾敬酒,按席位按辈分按年龄,以此类推。即使你会喝酒,接住主人端来的酒也要谦让给每个人,一桌人会同样谦让致谢,一般不会接酒;主人敬完酒,会喝与不会喝的都会像主人那样给同桌人敬酒,一派谦和礼仪。家乡人给客人和来宾敬酒一般三杯,而自己不喝,,如果你一人碰到七个家乡人,十有八九你得喝高,每人敬你三杯你最少要喝二十一杯,酒量一般的人根本受不了。所以第一次来家乡做客的朋友肯定要喝高喝好,留下深刻的记忆。这样也就传出去家乡人能喝酒,喝酒量大的名声。家乡人猜拳,见每人十五杯,一般东道主打关,人人过关,八仙桌八个人,一关自然喝下去斤半酒,没好酒量自然不行。这些年家乡人讲起文明,学会了碰杯,酒文化、酒文明也在不断进步。
    ,;我刚毕业在移民乡镇工作,移民人喜欢喝酒,性格豪爽,那时,我不会喝,有一次,陪几个领导吃饭,一位老哥非要让我喝酒,讲出了一大堆不喝酒没法工作的理由,第一次喝酒,感觉很辣,自然让人灌多,还好,脑子不是很迷糊,将错就错,借酒装醉,,副书记让人把我扶到他自己的床上,我仍不甘心,使劲踢床,他怕我掉下来,吩咐部下把房子所有的椅子围在床板周围,我虽喝多,还筹划下回看谁敢灌我。两年移民乡镇工作阅历,我真发现酒对工作的重要性。那时我24岁,是某单位所长,十个村的村干部都可以给我当叔叔,惊奇的发现他们喜欢喝酒的习惯,每次下乡,就专挑吃饭的时间到村长家,乡干部进谁家门,在当时是一种荣耀,进门就喊大叔,只聊天不说事,吃饭的时间一到,还要装着走人的样子,村长自然不会让你走,安排老伴做下酒的菜,下酒菜无非就是炒鸡蛋、鲜黄瓜、红萝卜丝,桔子罐头、鱼肉罐头之类,很简单,外加一碗手擀面。移民喝酒猜拳喜欢“划压打----划:就是双方同时出手,喊数弥数,谁喊到弥到谁赢;压:就是不出声五个指头顺势排列压;打:就是人手一只筷子喊老虎、杠子、鸡。酒过三巡,自然要给村长叔叔敬酒,谈起正事,村长只顾猜拳,急着喝酒,一般会豪爽的答应,也会说到做到,所以,人家都说收税难度大,可在移民乡镇,我工作的秘诀就是喝酒完成工作。一晃,离开移民乡镇十几年,每年春节总有几个老乡同学送来自己油炸的馓子,自家地里种的萝卜、花生,这是一份纯朴的乡情,我时时想起,,想起那里纯香的美酒,想起那里热情的村民,想起农家小院家常便饭。每次当老乡们进城看我,再忙我也要抽出时间陪他们一起喝酒。
    自从学会了喝酒,闲暇之余也会邀请几个好朋友喝酒聊天,也不免弄出一些笑话。一次,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喝酒,每人喝了半斤多,酒酣耳热,两个朋友去上厕所,厕所是单间,好久不见人回来,以为醉倒,刚想去看看,,手机响了,朋友说有人和他想打架,去了几个人一看,,原来是一个桌上喝酒的朋友,两个朋友互相撕扯着衣领争厕所,喝多了谁也不认识谁,差点笑死我们。还有一次,几个朋友在小饭店喝酒,小饭店一般楼梯下都是厕所,那知这家饭店的楼梯下是小厨房,喝多的朋友内急没管事,把人家的和面盆当小便池用了,为这,给人家赔了面盆赔了面,朋友落下了“面缸”的外号。
    喝酒的人其实都出洋相,只不过洋相不同。人生面临许多尴尬,看你如何应对,把尴尬当做人生快乐的插曲,何尝不是一件愉悦的事。阴霾不应长久的遮挡阳光,有着传统酒文化的大荔人面对矛盾和纠纷,酒是调解的好佐料。
    ,;公务喝酒叫应酬。其实在公务场合谁都不愿多喝,但谁都不敢不喝,除非你官大一级,酒成了交际的重要场所,好多时候,你一时半会想不起的人,人家会提醒你那次在那里喝酒,你准会一拍脑门,喊句记得。这就是酒场人生!
    酒,烦了也喝,,高兴也喝;喝了也哭,喝了也笑。
   ,; ,;酒场人生,人生酒场,烦也罢,笑也罢。一桌酒,演绎一个社会,;一杯酒,容朗朗乾坤。
    这就是家乡人对酒文化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