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字面意思是:弱水有三千华里长,水量虽然丰沛,但只舀取其中一瓢来喝。后来男女遨游于爱河情海之间时,往往信誓旦旦地说出这句类似于海誓山盟的情话,意为用情专一。
    ,;其实,,“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用于读书也是合适的,尤其是为了写作的读书就更是如此了。在资讯发达的今天,知识的海量足以用“弱水三千”来形容。当然,这个“三千”还必须是虚指。而用以承载知识的载体――书本亦是茫无涯际。在纸张有限的古代,庄子尚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慨叹,,在知识更新一日千里的今天,知识的无涯更是名副其实,“博览群书”在今天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和追求。无论在时间和精力上,人一生之于书本只能做到“取一瓢饮”。这一瓢,就是“博览”中的“专精”。一生中,能够做到“精于一件事,精读一本书”就已“功莫大焉”。
    “只取一瓢饮”不仅是在书本数量上的选择是如此,它的更大意义还在于读书的质量上。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人对读书的要求不同,对书中内容理解的深浅不同。只取一瓢饮的读书方式就是在恰当的时间空间找到了正好契合此时此地心境的某本书,甚至是一本书中的某个篇章、某个段落或某一个词。面对如海的书山,不必系统的读。逡巡的目光一旦锁定某本书,不必按部就班地从头读起,中间开花可以,倒过头来从后往前看也行,或者随便翻开一页,目光落在哪一行就是哪一行,只要能够饶有兴趣地读下去就行。不行,就另外翻开一页甚或另外打开一本书,直到找到“这一瓢”。这一瓢应该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瓢,最令人愉快的一瓢,最让人爱不释手的一瓢。细细品咂,慢慢体味,掩卷而思,意味绵长。就是这样的一瓢,点燃了心中沉积的某一朵激情的火焰、某一星创造的火花,。于是浮想联翩,心骛八极,如酒醉醇缪般遨游于茫茫心海之中。待到某种奇思妙想瓜熟蒂落之时,信手援笔为文,一篇得意之作就此诞生。不知不觉中达到了读书中的最高境界。――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创造么?
 ,;   相反,如果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心境之下选择了不合适的那一瓢,即使天纵奇才,也是有心无力,无法进入书本之中,更不用说领会其中的微言大义,去做物与神游般的玄思遐想了。如果只能“入乎其内”,不能“出乎其外”,进得去出不来,甚至还会走火入魔,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早些年就有这样的轶闻:个别少年看了引人入胜的武侠小说之后,有的走火入魔学书中大侠从高楼上跳下学轻功摔个五劳七伤;有的抛弃学业离家出走远赴少林武当拜师学艺等等。也许这是极端的个例,,但也说明不同的年龄阶段读的书是有不同规定和选择的。俗语“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的就是随着人的年龄、阅历不同,心境也就不同,读书的理解和结果也就不同。孔子说的“五十方可读易”还强调了一个悟性的重要性: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人才能真正透彻地懂得某些书的深奥精微。
    足见“只取一瓢饮”中的“一瓢”,既可指某专精于某一本书,又可指切合读书时的某本书中的某一点,要切合某一时空中某个特定的人生心境。如此,方能真正读好书。这样的一瓢,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反复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可以变动不居,,只要切合当时的心境就行,。不过,这样的区分也绝不是铁板一块、不可越雷池半步的,完全可以二者兼而有之。何去何从,全在于读书人的兴趣。
    (1319字。2009、12、3湖南省新化县第一中学417600)



足见“只取一瓢饮”中的“一瓢”,既可指某专精于某一本书,又可指切合读书时的某本书中的某一点,要切合某一时空中某个特定的人生心境。如此,方能真正读好书。这样的一瓢,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反复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可以变动不居,只要切合当时的心境就行。不过,这样的区分也绝不是铁板一块、不可越雷池半步的,完全可以二者兼而有之。何去何从,全在于读书人的兴趣。
(作者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