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六国的另一个法宝
 
Jack Zhai
 
很多观点都认为:秦国之所以变得强大,是因为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维新的结果。奖励军功,使秦人尚武,人人勇敢拼命;赏罚分明,使贫民有了“公平”的感觉,愿意为国奉献;以法治国,有了公开的奖惩准绳,即使没有“领导”督促,百姓也知道该如何做。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秦国自孝公起的历代君王,无论在位时间长短、治国能力强弱、个人喜好如何,都能严格贯彻商鞅的新法,政令前后一致,秦不仅从六国中脱颖而出,而且保持一枝独秀。(变法的总设计师---商鞅被秦国车裂而死,但商鞅的新法却得以继续。秦人用商鞅的才智,而不用这个人,是因为商鞅在变法的时候,因为贯彻新法,得罪了太多的人,人人都想杀他而后快。可叹商鞅成为变法路上的“先烈”,成为秦国富强的铺路石,自己却难得善终。综观历史,改革者的结果有多少如此…)
然而,秦在经历了六代君王直到赢政(秦始皇),国力强盛,却不能统一六国,虽然在连年的战争中,消耗了六国的实力,曾经强大的诸侯国,如魏、赵、齐、楚都走向衰落,但离灭亡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为了生存,六国建立了合纵盟约,存亡关键的时候,大家屏弃旧怨,携手抗秦,成为“公敌”的秦国,前途也未可预料。
单靠武力想去统一六国,是远远不够的。
 
秦始皇能实现统一,是因为采纳了一系列非武力战略,有效地瓦解了六国合纵的联盟,加快了统一大业的步伐:
首先是李斯的建议:(顺便说一句:李斯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与商鞅同样的治国安邦思路)暗中派谋士带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发展成为自己的人,起码对秦国的事情不提反对意见;不能收买的就暗杀,尤其对秦国仇视的那些人;目标是离间各国的君臣关系,制造内乱,秦国就有机会吞并之。另外在攻击的先后顺序上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贿赂当然也不是没有方向性的,金钱攻击是武力攻击的前奏。
一句话,就是拉拢腐蚀,大用反间计;消灭一个国家,先剪除该国的人才、能臣,再武力解决就容易多了。
有意思的是这种制造内乱的计策六国也明白,“郑国渠事件”就是证明:韩国人郑国说服秦国进行浩大的水利工程,来削弱秦国的实力,无暇他顾,结果被“发现”了,引起了秦国内部的恐慌,要驱逐所有的外来人口,而秦国很多人才都是“引进”的,正好起到了打击秦国人才、离间君臣的目的。然而秦始皇在用人的立场上,远比其他君王英明,他接受了李斯的劝谏,废止了逐客令,重用客卿。六国的君臣离间计以失败告终。
 
其次是尉缭(大梁人)的建议:尉缭对战国末年的时局看得很清楚,他说小势力的联合可以打败大势力,智伯(智是晋的大家族,后来韩、魏与赵联合,灭智,三分晋国)的灭亡就是明证。秦国应该不惜财物,给各国权贵大臣送礼,利用他们去扰乱诸侯的计划,使得联盟发生矛盾,秦就可分而治之。尉缭的思路很特别、很实用,赢政很看中尉缭的才干,但尉缭不看好赢政,认为他是不能“同甘”的人,先是逃走,后又被抓回;赢政不仅没有生气,仍然聘用为太尉,还多次听从他的建议。
 
这两个建议的核心,都是“金钱攻击”。人的本性是贪婪的,在金钱的诱惑下,所谓的“原则”往往不知去向。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送礼的数量肯定不是平常人能想象的,六国原本腐败的朝纲更加破败就可想而知了。
这种“金钱攻击”的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有一个最好的例证:秦国第一个要灭的是赵国,但赵国人很善战,被灭前还出了个军事天才李牧,让秦国的进攻屡屡受挫;赵王虽昏庸,但也知道亡国了自己就什么也没了,危机时刻就启用李牧,让秦的第一战略目标阻碍多年(先找机会灭了韩)。最后,秦用重金贿赂赵国的宠臣郭开,大肆散布李牧谋反的消息,用反间计杀了李牧,撤了司马尚,没有了能臣良将,仅三个月后就大破赵军,占了赵国都城。
在“金钱+武力”的双重进攻下,秦始皇于公元前238年亲政,到公元前221年就灭了六国,完成了历代君王梦寐以求的大业。
 
武力攻击是实现“霸业”直接手段,但金钱的攻击作用更为直接,在相对和平的年代,人类越来越“文明”,舞刀动枪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金钱攻击”的实用性也越来越大了。要歼灭一个团队,就先要消灭团队的灵魂人物,“金钱攻击”往往是最有效的攻击方式之一
目前商业竞争激烈,“商业营销”大多以金钱开道,或许是从秦始皇的战术中吸取的经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