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柳传志先生的一句“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直到今天还在疯传,在那个视ERP为“神器”的年代,今天却已经变的普遍至极,不管是那种“死法”的案例皆比比皆是,所以如果在2000年后还有人时不时抬出这个调调来确实有几分腐儒味道,但不管讲或者不讲,风险就在那里,不多不少,看用哪般神童予以控制。
厂商选型是绕不过的一个环节,我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几点经验,如有帮助,幸之大也。
掰着手指头数落一下ERP厂商,也就那么几个(为避免广告植入嫌疑,此处略去厂商名称若干),软件无有好坏高低之分,只有适不适合的差异,那么怎么判断呢?以下几点应该是通用的教程:
1、 看软件厂商背景,国内和国外是有区别的,尽管这两年外企在本地化,中企在国际化,不管怎么变,根本的背景是无法融合的;
2、 看厂商的行业案例,离散制造的案例和流程制造的案例是有本质区别的,产品的形态或者制造过程截然不同,你是做食品加工的,却偏偏去了解汽车制造的案例,岂不是背道而驰,所以在考察厂商的行业案例时,一定要看同行业的解决案例。
3、 看厂商是实施团队,在软件方面,从技术层面上讲都能满足应用,但能不能用好,关键是谁在实施,所以实施团队的资历、经验是不得不考虑的。
上面三点基本算是通用的“外因”因素,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基本上可以圈定范围,划定目标,锁定风险。那么来自内部的风险怎么界定呢?
首先是费用风险,预算在500万和预算是100万,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等量级,好比是买鞋子,你是准备花1000块钱买呢还是准备花100元买,这要量力而行,穿什么鞋子,脚最有发言权。
ERP项目不是“交钥匙”项目,更不是软件开发项目,而是货真价实的管理项目,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柳传志先生的话里我想他更想表达的是“管理变革”的风险。在项目选型阶段,如何才能选型合适的厂商绝对是考验管理智慧的一个问题,项目在开始前,一切在实施中的问题只可以结合厂商是实施方案做预估,风险当然也是预估式的。ERP项目如果高度概括一下的话,它关注的问题无非就是:战略--规划--流程--IT系统,这四个梯层是自上而下,不可逆转的,教科书式的,成功的信息化项目还有一个公式,就是 BPR+ERP=信息化,但市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动态过程,反应的企业中,也在做不同的调整,对于向世界500强这样的企业,每一个梯层后面都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队做支持,可以按照这样一种模式顺顺利利的做信息化,这也是所有成功案例的成功解决方案,但在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中,这个模式似乎有点水土不服,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战略不固定,规划也在调整,流程也在做相应的变化,那么系统怎么选型呢?在这里就要学会用“两只眼睛”看问题,管理团队首先是要认可ERP的价值和意义,把控住方向,只要方向不偏,方法可以学习、可以模仿,如果说“走一步看三步”式的做长远规划不能确定,那么“走一步看一步”式的实时实时评估大抵是不会错的,无非就是走的慢一点而已。管理团队在做ERP选型时,不妨用一只眼睛看着战略和规划,留一只眼睛兼顾着流程和IT系统,同时执行团队在实施ERP时呢,在盯着流程和IT系统的同时,也要留一只眼睛兼顾战略和规划,这样算下来,就是有两只眼睛关注ERP,这就形成了一个合力,可以有效控制方向性的风险。
做ERP项目,大家都在讲“整体规划,小步快跑”,如果“整体规划”不明朗,那么跑的越快,偏离目标越远,所以“两只眼睛”看问题的方法可以防范跑偏、节制风险。接下来就是落地实施,那么我们先实施哪些系统,后实施那个系统呢,在同一系统中又有不同的功能模块,各部门都说自己重要,怎么平衡这个先后关系呢?我们不妨参考“最小化功能法”,当我们把所有的功能需求都写在白板上然后逐个用红笔画圈,当圈到最后的时候,那么支撑企业正常运营最最核心的模块我想貌似就剩下应收、应付、总账、库存、采购、销售几个功能模块了,接下来,我们的核心业务链就可以运作了。去掉所有的增值附加功能,留下来的就我们的核心需求,也就是我们要抓的主要矛盾,当把这个骨架撑起来后,我们可以在逐步的给他造血、添肉,逐阶段的丰富起来。
在ERP选型时,为了保证专业,一般的企业都会找些专家顾问做指导,我们且不质疑专家顾问的能力,我只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只有我们自己才最了解企业情况的,专家顾问对于项目的结果是不负责的,前文中我也提到行业案例和厂商背景的问题,不管是顾问指导还是考察案例,目的不是给自己找个理由,而是打造企业自己心中的那杆秤,只有有了自己的尺度,才能量出厂商的“肥瘦”,ERP的“长短”。
最后我想说一句,企业与企业的背景环境不同,照抄的案例几乎没有,所有我们只有裁夺出属于自己的“尺度”才能选中合适的厂商,完成ERP选型工作,ERP选型其实就这么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