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之
实施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
文兴小学 袁德普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创新都是新旧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那么,广大教师作用实施新课程、深化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实践者,究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学观才能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呢?根据新一轮课改的宗旨和全面实施学科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
一、树立人本的学生观
大家知道,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育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树立“人本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视为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将教学实施的重心放到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情感、激励不断上进、促进和谐发展上。这是实施新课程、搞好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发展的教学观
我国的教学观有一个演变发展过程:解放初期可称为“知识型”教学观;进入新的世纪,特别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发展型”教学观(其内涵是“双基”加“智力”与“非智力”再加“学会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孕育而生。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偏重知识技能传授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转变,既是当今世界各国教学价值观方面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又是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教学不再是为学生谋求一纸证书、多少考分(不是追求短期、表面效应),而是为了开发学习者的个体潜能,促进他们最大限度地发展;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而是一种贯穿于学习者终身的活动。
三、树立动态的知识观
长期以来,在单纯“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在教学中所信仰与执行的是第一种知识观,即把知识看作“绝对静止不变”的东西,教师的教学也是孤立地、死板地进行,学生当然只能不加分析地“全盘接收”(形成的是静态知识结构)。但在现代教学论,特别是新课程中所体现的主要是第三种知识观,即动态的知识观。也就是说,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根据动态的知识观我们可以得知,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是一个“接收、储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主动选择、分析、探究、创造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实施新课程教师教学“不能只为学生的一阵子着想,而要为学生的一辈子着想”;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质疑、探究、想象、创新,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习惯和能力。
四、树立开放的课程观
课程束缚的冲破、课程内涵的变化,课程空间的扩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深入地钻研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不断开发与创新课程资源;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不再以狭小的课堂作为传授知识的唯一场所,还要把目光伸向教本之外、教室之外、学校之外的广阔天地,善于发现和充分利用师生周围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切实加强课内外联系,搞好课内外结合。
五、树立合作的师生观
实施新课程要求广大教师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角色地位、重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并逐步实现以下转变:要从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乐队中的“首席”;要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从传统的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转变为动态知识的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教材当做“靶子”(例子),引导并与学生一起用审视和探究的目光来对待它,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认同或标新立异,教师真正做到与学生一起学习、思考、讨论、探究。这样,失去的只能是依葫芦画瓢般的墨守成规,收获的一定是知识更新后、思维放飞后、合作成功后的喜悦!
六、树立民主的教风观
记得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完全颠倒过来了——站着的教师始终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刺耳,但的确我们仍有相当多的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虽然沐浴着创新教育的春风,站在现代化的教室里,讲授着新世纪的最新知识,但教育思想、教学作风却往往还是19世纪之前的“出土文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独裁者的身份主宰教学活动,导致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严重失落,制约了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与发展。
要真正实现民主化教学,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以下五条: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宽容学生、期待学生。一句话:要实施赏识教育、善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