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题型变化,有必要收集整理求数列通项公式的特征方程法。

前情概要

以前的高考题目,对数列的考查难度比较小,所以我们一般不过多的介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但现在情况有变,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题型变化,有必要收集整理求数列通项公式的特征方程法。

特征方程法

特征方程法主要适用于二阶线性齐次递推关系[1],形如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7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其中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9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0 为常数,且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1

具体操作步骤:

1.构造特征方程,将递推式中的下标视为次数,即可得到方程: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0,整理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0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3

2.求特征根,解特征方程得到根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4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5

3.根据根的类型写通项公式:

若有两个不同实根,则通项公式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9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2

若有两个相同实根,则通项公式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8)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9

若无实根,即有共轭复根,需转化为三角函数形式,高中较少见,几乎不需要了解。

4.利用初始条件求常数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8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代入上式即可得到通项公式;

典例剖析

✍️ 有两个不同实根的情形,

已知数列满足递推关系: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4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46,且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47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48 ,求通项公式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

解法1:先写出特征方程,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5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54,整理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5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5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3

再解特征方程,求得特征根: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64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67

从而写出通项形式,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7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7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7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7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47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48 代入上述方程,即得到方程组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79

解之得,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82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85

即所求通项公式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8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7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7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72

解法2:同构法+待定系数法,高中阶段建议掌握这个方法,在其他博客有更详尽的解释。

将递推式改写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00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01

将上式展开并整理,得到: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0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00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0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3

与原递推式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4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4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16 对比,得方程组: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17

解得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18,或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19

此时任选一组解代入即可,此处我们选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19[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21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22时,递推式变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2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2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27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30,则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33,即等比数列,公比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64

由初始条件得到,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3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37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39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8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6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4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44

即得到递推关系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45 ,给两边同时除以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46,得到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47,令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4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49,再使用 累加法,

解得,通项公式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50

✍️ 有两个相同实根的情形,

已知数列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51 数列满足递推关系: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52,且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53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54

解法1:先写出特征方程,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57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59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3,即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6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3

求解得到特征根,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64(二重根),

从而得到通项形式,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8)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7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72

结合初始条件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53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54,得到方程组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80

整理方程组: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81 ,解得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2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3

由此得到通项公式: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4

解法2:同构法+待定系数法,

观察递推式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87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89,发现其结构与特征根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90(二重根)相关。

尝试构造形如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9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95 的新数列,其中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96 为特征根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64此处就能显示特征方程法的优越性,如果不知道这个方法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这样考虑,假设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87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89 能等价变形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00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01,将其展开并整理,得到: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0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00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0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3

与原递推式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87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89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16 对比,得方程组: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25,解得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26,就能得到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29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9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36,则原递推式可变形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29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42,即表明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43 是首项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4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4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4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64,公比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64

因此,等比数列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43 的通项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9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5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5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72

即: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3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72

为求解一阶递推式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3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72,两边同除以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69

得到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70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7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74,令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70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7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74,这表明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81 是首项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3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84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86,公差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274

因此等差数列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81的通项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27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3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9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95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297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98,也即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99

整理得到,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0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7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04

【利用特征方程法求通项公式】已知斐波那契数列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05 ,已知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06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07

解:由于斐波那契数列是二阶线性齐次递推关系,故其对应的特征方程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0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09

利用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求解其特征根: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10

则由特征方程法可知,其通项形式: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1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1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5

分别令上式中的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16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17,得到方程组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18

代入初始条件 $F_1=1$ ,$F_2=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9

解方程组,得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8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2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2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26

故其通项公式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27

关键总结

1.特征方程法本质:将递推关系转化为代数方程,利用特征根的线性组合构造通项;

2.初始条件代入:必须用前两项[或其他已知项]确定常数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28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1; 

3.适用范围:仅适用于二阶线性齐次递推(右侧无额外函数项),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3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4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06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7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其中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9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0 为常数,且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1


  1. 二阶指的是,递推关系中的每一项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 依赖于前两项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这里的“阶数”是指递推关系中出现的最大下标与最小下标之差,即从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8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44 的差为2,因此是二阶的;线性指的是,递推关系中的各项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2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 都是以一次方的形式出现,并且没有乘积或其他非线性组合。右边的表达式是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5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08 的线性组合,即系数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09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10 分别乘以这些项然后相加;齐次指的是,递推关系的右边没有非齐次项(如常数项或其他与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52 无关的项)。所有的项都是关于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52的线性组合,因此是齐次的。 ↩︎
  2. 第一组的解留给各位练习用,做如下提示: 当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54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55时,递推式变为: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56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57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58,则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59,即等比数列,公比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67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56由初始条件: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62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57得递推关系: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64,接下来两边同时除以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146,变形得到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66,令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67,则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68,由不动点法或待定系数法可知,两边同时加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82,得到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70,即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71 为首项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72,公比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73 的等比数列,故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特征方程_374,整理为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375,即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关系_150 . 特征方程法求数列通项公式_递推_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