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人生意义在于体验寻回内心宁静和发现生命无限的过程_java


通常来讲,人非常像刀的两面,而许多人平时只停留在了世俗生活的那面,而要达到另外的那面,那么身体还得冒着被刀锋上的锋刃划破的风险才能越过。但要越过刀锋,就必须斩断或抛弃世俗中的功名利禄,何况许多人都无法彻底抛弃世俗,所以说要达到刀另外的那面,简直比登天还难。即便如此,但还是有人尝试去做了,至于结果有没有意义,似乎已没那么重要。

《刀锋》作为英国作家毛姆的经典代表作,里面的故事很简单,主要讲述了有个叫拉里的美国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他不得不加入到了飞行员的行列中,但因为多次在战场上眼睁睁的看着战友死亡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以至于对人生非常迷惘。直至战争结束后,拉里既不肯就业,也不肯进大学深造,只想努力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

为此,他不得不抛下了未婚妻,只身来到巴黎,然后疯狂看书,两年后还果断和未婚妻解约,接着开始游历各国。

于是在烛火的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生命的轮回,就此顿悟出了人生的终极意义。然后他重返了老家,待散尽家产后,他不再热衷于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甘当自食其力且常常隐身于人海中的普通出租车司机。

看似挺简短的主线,但因毛姆尝试去探讨脱离于世俗之外的那面,即探讨关于人生的终极意义,而使得它的寓意更为深远。

毛姆在书中认为,想发现人生的终极意义所在,还必须经历自我审视的过程,期间可能还伴随着某些反复的阶段,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具体的阶段。


毛姆:人生意义在于体验寻回内心宁静和发现生命无限的过程_java_02


英国作家毛姆

第一阶段,先意识到人生无常,然后才能对世俗产生怀疑。自战争结束后,主人公拉里刚退役回来,正巧赶上了美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许多方面也正急需人才。虽然许多人都能借助战场上的卓著功勋,而得以实现荣华富贵的世俗梦想,但拉里显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历经了亲眼目睹同伴死亡而显得无能为力的残酷洗礼后,他还是初次意识到了人生无常。

试想在战场上,方才还跟自己有说有笑的战友,现在只能血淋淋直挺挺的躺在那,而现实往往就那么残酷,那么没意义。于是拉里才不禁拷问自己,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还是说人生只是因为命运无常而导致发生了场稀里糊涂的悲剧罢了。

他虽然明白即使没有战争,世上每天仍有着数不清的人面临自然死亡,但始终都没有他亲眼所见来得震撼。拉里才觉得自己虽然还能继续活着,但归根究底还是碰碰运气罢了。生而为人,本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拉里仍想不明白自己应当做什么?于是,拉里才开始不断反复地审视自己的人生意义。

既然人们都是碰碰运气继续活着,那么活着究竟还有没有意义呢?而活得有意义与否,是不是都无所谓了呢?

对此,拉里不仅认为世俗中的功名利禄非但没有任何意义可言,而且他还逐渐减少了对于功名利禄的热情,甚至陷入了虚无中。

他不但讨厌以混沌的灵魂活着,更讨厌结婚生子,每日除了三餐外就是疲于社交,然后第二天又机械般地重复每天的日常生活,于是厌倦了世俗的拉里干脆只身前往巴黎,以试图找寻或发现人生的终极意义。

不过在那里,因为认识的人很少,平时很少有人打扰到他,但即便如此,他仍想不明白人生的终极意义。就像是失去了罗盘的小船那般,孤零零地漂浮在茫茫大海上,总找不到明确的方向。于是,拉里不得不进入了第二阶段的探寻。

第二阶段,尝试借助阅读的力量,以找寻生命的意义。因为阅读既像是面镜子,可通过前人的智慧来照亮和看清自己;但又像在和前人对话,可借鉴前人的智慧,以帮助自己解答疑难。

因此,到了巴黎后,拉里几乎每天都往返于巴黎大学附近的某个小旅馆和国家图书馆两点之间,他不光每天要花8到10小时来看很多的书籍,而且还时常去巴黎大学听关于法国文学的课。此外,他还学习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为此乐此不疲。

因为在书中,对于世上为何有恶,上帝是否真的存在,灵魂是否永存等等知识和问题都牢牢占据了拉里的大脑。不过他苦苦查阅和研读了四年的书后,仍对人生和生命的终极意义很迷惘。

因为书中只能代表的是许多前人的答案,都是站在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给出的。因此,书中的那些答案无法解决拉里所在时代的困惑。

苦于寻找答案之际,拉里为继续维持生计,后来只能去当煤矿工。每当休息时间,为把自己的思想理清楚,他都尽量使自己平静下来,但因为周身太过疲劳,随之而来的仍是无尽的空虚,而不能给以他任何明确清晰的答案。

迫于实在无解,他也只能尝试学着人们去求助神秘的上帝。于是,他去请教教堂里的神斧恩夏姆,不料神父恩夏姆却告诉他说,如果你只是出于真心和疑虑祈祷,那么你的疑虑将消除;而如果你肯把自己佯装成信教的模样,那么你终将真正信教。

所以在神父恩夏姆那里,拉里每天都按时进行祷告,但凡每当产生怀疑上帝的愁绪时,拉里就无法静心来进行祷告,既然上帝都无所不能,但为何还将各种不幸和恶降临人间呢?于是乎间,上帝也无法解答潜藏在他心中已久的困惑。

他不得已只能借助旅行的名义只身前往德国,只是才待了没多久,接着又去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而结果仍无所收获。再之后,他便只身前往东方的印度。在那里,他了解到了与众不同的印度教,况且根据其教义,他得知了宇宙的发展既无开头,也无结尾,始终是个永生而平衡的过程。

而生和死只是个轮回的阶段而已,特别是针对于每个人在前世的所作所为,都应当给予奖励或惩罚,所以要是人们平时受到的恶报,仅仅只是因为前世造孽的结果,那么人们只能服服帖帖的忍受着,并在今生努力行善,以免来生少受些苦。

此观点给予了拉里以极大的心里震撼,或许因为有了轮回和恶报的存在,那么关于世间为何存在恶的说法,相信不久也将有更为合理的解释。

但印度教并未规劝你必须信仰它,只是教你怎么去明辨现实中的各种强烈欲望。所以印度教的教义对拉里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以促使他进行了有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哲学思索,即第三阶段的探寻。

第三阶段,放弃寻找人生的意义,以达到无我之境。于是,拉里便在印度当地找到了某个善于隐形悟道的大师,甚至还想拜他为师。不料大师却语重心长地教导他说,人之所以常常困惑,是因为受尘世凡俗的干扰太多,而解脱之道就在于脱离尘世凡俗,没必要非得出家,所以只需去掉“我”字即可。

至此,拉里才突然明白了无我之境才是人生的终极境界,而无限变化正是事物的本性,但同样是人生哲学的前提。与其执着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还不如趁早放弃为好。

所以到最后,拉里还是选择了与世俗和解, 但并不是因为妥协,而是要回归内心的宁静。以至于他非但不再想远离世俗,相反地,他要继续爱世上的所有,当然包括世俗本身,但绝非只为了它们本身,而是为了它们里面所潜藏的无限。因为人们有的时候往往太过执着于追求人生的意义,反而使自己陷入更狭小的境地。

只有认识到了生命的无限,才得以从执迷中走出来,并清晰地感受到当前每个转瞬即逝的美好时,或许那才是真正的无我之外的人生终极意义,但至于它具体是什么,或许永远没答案,但毛姆已在《刀锋》中给出的答案是:

不管你要寻找的人生终极意义是什么?都应该坚守内心的宁静。而保持内心的宁静要远比人们刻意寻找人生终极意义重要得多。何况现实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人,表面上看似生活富裕,且健康无忧,什么心事都没有。但殊不知他们内心深处仍被恐惧牢牢占据着、折磨着,而恐惧源于对死亡的担忧、对失去的不甘等等,所以表面上看似宁静的他们,但其实内心仍然非常躁动不安。

正因为有了直接而简单的快乐存在,才使活着有了生命的意义。而其实,拉里就像是现在正处于焦虑迷惘状态中的每个人,既然都来到了世上,那就应该为了人生意义而活。而人生意义在于体验发现和认清自我,以求找寻内心宁静和发现生命无限的过程。

但在寻回内心的宁静前,你可能暂时需要离开世俗的纷扰,然后不断参加劳动、不断阅读、远程旅行,甚至还可能需要求助于宗教等,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明白和坚定自己的内心,并勇敢做自己。直至有天你发现了生命的无限后,再回过头来看时,就会发现其实人生有没有意义,都已然没那么重要了,但你仍无比的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