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vs 百度:用户体验的“木桶效应”
2006-09-20 20:18
Google vs 百度:用户体验的“木桶效应”_google

9月13日,有两份关于搜索引擎的调查报告出炉,一个是吕伯望新做的正望咨询公司推出,一个CNNIC的《2006年搜索引擎调查报告》。Google和百度的PK再次成为热点。
 
在两份报告里,最为雷同的都是Google的下滑和百度的上升,这似乎从数据层面证实了“谷歌”的不得人心。CNNIC的数据中,在“用户首选的搜索引擎中”,百度首选市场份额为62.1%,比去年增加了14.2%,谷歌(Google)首选市场份额为25.3%,比去年下降了8%。
 
相对于其他,我更关注用户体验指标,事实上,Google的某些指标是高于百度的,比如,在“搜索结果准确全面”上,再比如“广告少”等。但是,用户体验的构成是由多项指标构成,CNNIC总结了12大项目,比如:结果准确、搜索速度快、死链少、广告少、名字好记等。
 
Google的失利是因为有一个不好记的名字——谷歌?
 
在我看来,名字只是一个×××,关键所在仍是“用户体验”。经济学上的“木桶效应”同样可以用在用户体验上,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用户体验的优劣也是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而非最长的木板。从“木桶效应”来看,百度盛的用户体验之水显然要比Google多,他的长板没有Google长,但是短板却没有Google短。
 
所以,Google中国目前最大的体验缺失不是在最长的木板——准确、速度等,而是在最短的木板——死链、名字好记等。很难想象,一个小短板却成为大难题,并引发用户抱怨“以前Google的各种服务偶尔不能用,现在Google的各种服务偶尔能用。”
 
对现在的Google中国而言,仍处在准备期,似乎正在进入进攻状态,因此也要给它时间。前段时间,在第一财经“头脑风暴”演播厅,李开复曾撂下一句狠话“6个月后再看”。在期待的同时,我想起吕本富教授曾给李开复的咨询建议,先做政府关系,再投资于研发,然后发动市场攻势。这也是一种先补短板的做法。
 
很多时候,对在中国的跨国公司而言,战略就是补“短板”,即:把一个战术问题上升到战略高度。这会让很多人感觉不可思议,但是,这就是中国土壤。因此,“短板”难题不仅是Google的难题,也是诸多跨国互联网公司的难题,比如Yahoo、eBay。
 
Google vs 百度:用户体验的“木桶效应”_百度_02
 
Google vs 百度:用户体验的“木桶效应”_职场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