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笔记的第 2054 篇文章

  今天听了下东吴同学会,蛮有意思的,摘录了一些学习笔记。

 

消费主义的圈套

 

消费变成主义就麻烦了,消费主义是唯消费论,一切从消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促进生产的唯一方式就是消费,现在这种观点很流行,当然不一定都有道理。

 

上个世纪90年代,发明了光盘,光盘可以储存2000个小时的音乐,但是没有马上普及开来,因为一旦普及,很多唱片公司都会大受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很多商业逻辑存在着以制造报废作为商业驱动力的逻辑,比如手机都是有电池的,在大概2007年左右,苹果手机开始,不能够直接打开手机的后盖,只有专业的维修人员和工程师才能够打开,否则厂家不会负责。 

 

苹果手机推出新品,一般会发布一个操作系统,是比较耗电的,旧版本的手机会有明显的电池不够用的情况。

 

200多年前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提出过一个担忧,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机制之后,他发现一个很陌生,但是又是细思极恐的逻辑,如果经济要增长, 国民要富裕,必须要生产更多的东西,但是生产更多的东西消费不完怎么办,那就只能在生命周期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未来经济增长的逻辑是建立在大量的产品是用完即扔的模式,而相反如果质量太好,就会导致整个行业产生萧条,因为需求太不旺盛,现金就会断流,所以现在我们经常会听到迭代一词,需要快速的迭代。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商业创新,一方面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也隐含了逻辑中的必然性,也就是帮助你,或者胁迫你去购买那些不是那么需要,没有强迫需求的功能性的功能,而去淘汰产品。

  另外一方面,断舍离的理念也是一种消费主义,是一个产业,现在变成了一种培训产业,你需要了解断舍离,那就需要有断舍离的装备。

 

从知道到学到

 

  在近些年有一个信息是高考语文改革,比如在两会中吴志明提出《关于加强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的提高》,建议将高考语文提升到一个新难度,即将语文提升到200分。而纵观这几年的高考语文,五年前,高考语文卷面字数大概在6000~7000字,现在变成了8000~10000字,而且还有递增的趋势,还有自主招生的题目,怎么看待郭沫若与鲁迅的笔战之争,如果学生还在只满足于学习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是很难回答这类问题的,甚至不知所云,而这些恰恰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基础是我们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不是单单的多写作文,而是对于文学素养的滋养。

  有一个统计数字,国内一年阅读的图书超过2本的人群不到40%,不算课本。从这个数字来对比,很多欧洲国家(俄罗斯,德国)都是几十本的量级,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对于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争议也存在了很多年,如果是一本电子书,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在电子书上做批注的习惯的,而纸质书却可以很自由的做批注,他们是不同的阅读模型,电子书有了各种提示,重点,分段,小标题和图片,让我们感觉一下子能够抓住重点,所以现在我们很多学习转为了被动接受的模式。

我们读书的过程也是逐步克服障碍的过程,比如我们看书的时候写批注,参与度会高很多,不光有眼睛还有手,而相反如果只是单单的看就会很容易睡着,同理,我们在车上看风景,也会很容易睡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于事物的参与度,你的批注就会加深你的理解,哪怕过了5年10年,你会看到曾经的记忆时刻,看到曾经理解的差异。一本书的内容是不会变的,但是你的状态是变化的。

 

 

 

《冬吴同学会》学习笔记_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