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的事情,说实话以前是真不重视,或者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有了一些改变,也借着这个机会能够把一些同学原本错误的思想给矫正下。

先说下我对版权的理解吧,下面的内容来自之前在DBAplus投稿的一小段。【万字箴言】技术焦虑的减法与解法

我以前也喜欢破解版,但在2016年写了一本书《Oracle DBA工作笔记》后,我开始焦虑起来,也收到过很多有意思的反馈,有的同学上来就问我要电子版;还有的说出书能赚很多钱,让我随便送他几本;还有的同学在网上的大店下单,没收到货质问我……当然也算吐槽吧,可以看到大家对于版权的认识还是不足的,所以我对版权的认识真是刻骨铭心,我现在也愿意去花钱去买一些产品的服务。

 

一本书能赚多少钱,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我简单说几个数字大家就会明白了,因为基本情况差不多了太多。

如果一本书是100块钱,对于作者而言,如果好一些的情况下,这本书大概能得到10块。

有的同学可能想那应该还算挣钱吧,我卖掉一万本,那就是10万,如果卖掉10万本,那就是100万,听简直就是暴利啊。这种概率不能排除,但是确实很低了。

一般来说,IT类的书和一般的畅销书有一些差别,销量不会一下子有很大的浮动,销量算是比较平稳的,用不温不火可能比较中肯些,近几年的技术书,一批次应该从2000-4000不等都有,如果是一万本的规模,那就基本是3-5次重印的节奏。所以每一次重印,那就是一个阶段性的收获。所以按照比较理想的情况,1~2年能重印个5次左右算是还不错的了。

这是其一,简单来说,我有内容想出书,不是我来花钱,出书的流程还是比较精细的,会考虑到很多我们考虑不到的细节和流程,版税还是比较低的,可以通泛理解为10%。

 

而对于作者而言,出书其实一个好处就是成名,或者有些情况下会有一些拼指标的含义。排除掉这些因素,真正想写点干货的书的作者就会少一些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买书的意愿可能是看到干货的经验,有行业先锋的实践经验是很难得的。而恰恰这些人要抽出时间来写书也是有很多的地方需要平衡。

第一就是角色的转换,书的内容是面向什么读者,如果写博客文章,可以完全不考虑读者的基础,那么写书就是一个相对更为严谨的工程了,考虑的点要多一些。还有就是内容上,如果太具体,可能不够通用,如果太通泛,感觉又比较虚,更没说一样,这个度需要把握;第三是难度上,如果书太难,读者群体更加垂直,销量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而内容太基础,又怕招来一些非议,受众相对会多一些,最后是更为关键的,写书是个长期的工程活。写过的人就知道,有的人快点半年,一年,两年或者更牛的都很多,花了很多时间然后这个时间投入和收入其实是很不对等的,所以在心气上,很多人都感觉是“亏本”的,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就干脆放弃了,典型的从入门到放弃。

 

所以《大话数据结构》中的编者栾大成说过这样一句话:

 

国内原创技术书整体层次偏低,不是因为国内没有高手,最关键的原因有两条:第一,国内版税太低,与高手作者的收入差别太大,导致很多人没有时间和心气来写书;第二,国内知识产权保护不利,出版社无法用提高定价的方式来为读者和作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所以我想说,IT同行,请不要相轻。而我们再看看开源领域也是类似的,开源的理念不光是免费,还有开放。一收费很多人就受不了,别人也忙,别人也有事情,所以没有什么是应该的,别人不帮你也不会有道德绑架的嫌疑。可以看到有些开源项目现在很尴尬,技术方向都不错,但没有一个良好的模式来支撑发展。有精力和时间就参与一些项目吧,这个是突破自己,我敢肯定的说,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现在我能买电子书的话就果断买了,这也是一种对作者的尊重,对版权的尊重。如果一本书内容还可以,有了盗版的电子版本,那对于作者来说简直就是沉重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单单是钱的事情了,感觉是被抽了一记响亮的耳光,你还能保证他们后面能热忱的投入进来继续写?

 

为什么现在盗版电子书依旧还有市场,这个情况很值得反思。有现状,也有我们心底里的理所当然。

 

目前来说我也看到自己写的书的盗版电子版,对于这种情况,我也是零容忍。如果大家对于书的内容有任何疑问,都可以联系我,再版重印的时候就会改正过来,这方面我要着重感谢老虎刘,专门写了一个ppt来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还有很多热心的朋友,都通过各种渠道给我反馈过问题。

 

从我这边来说,出书的初稿到成稿,修改的错误不下1000次,所以不断的修改,提炼,才是大家看起来还能过得去的东西。这个工作是很花精力和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