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整理新书内容的时候,也梳理了一下运维体系建设的情况。突然意识到很多事情才算刚刚开始。记得在1年以前,我们刚搭建好一套开源的运维系统,同事感叹说,好像什么都有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前下班了,一年以后,新功能不知道加了有多少,而我们依旧那么忙。 

  对于我来说,现在难得的福利就是能够在下班后早一点回家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缺席太多,这种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所以每当早一点下班的时候,还是会咬咬牙说,这些事情明天再做。

  最近在学习一些统计学的内容,也让我对数据的理解方式有了一些改变,所以从一种更加体系化和深度来看待,其实我们做的大多数的统计分析都是初级水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还是缺少一些更深层次的数据支撑,目前的额表现更为被动。

    比如我们查看一个数据的趋势,如果是多个维度,那么得到的数据可能就是多条曲线,这种情况基本是后知后觉,或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参考阈值。

其实在这里我们缺少的是一些模型,模型怎么具体实现和怎么设计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其实在这一层上,我们可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做到的事情却不多。

就以自助巡检为例,原本的计划是能够发掘出更多的潜在问题,除了展示数据的趋势之外,还能够通过一些分析来得到一些相关的落实任务。实际实现的时候,在模型设计上走了“快速通道”,对于功能的设计也不讲究一些章法和策略,结果导致业务上线了,但是效果却不够明显。

而有了较为合理和有效的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些关联选项的统计方法,从而得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些改进措施。

在这一点上,看起来就是多了一个数据统计分析的步骤,但是背后的意义和收益要比目前能看到的要好得多。 

换句话说,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建模能力,从短期和长期来看,都是一种难得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