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笔记的第 2355篇文章

 

  

  最近从南六环外搬到东三环之后,原本的生活模式有了一些变化,但是适应环境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从几个生活的细节就可以看出。 

  1)目前孩子的幼儿园还是在南边上,而这就意味着每天有比较多的通勤时间是在路上,对于老人来说是比较累的,起床时间比平时提前了近30分钟。

  2)每天老爸回程的公交车还是会习惯性的选择到原来的小区那一站下,然后买一些菜继续坐公交车回来

  3)原本孩子晚上可以去公园附近逛逛,现在战线拉长之后,时间一下子紧凑了,很多时间都被动压缩了。

  4)停车得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小区的车位实在是太紧张了,停车位完全靠运气,所以最近也是在两个停车场之间来回捣腾。

 5)最明显的,过了差不多2个多星期,我们的东西才算慢慢收拾完,有些东西突然找不到了,又突然多了一下没有印象的东西。

 

短暂的假期一般是去公园景点去逛逛,我们选择了故地重游,能够开车跑30公里过去,我们也是任务满满。

1)第一件事就是吃一顿附近的牛肉面,主要是那家店的烧烤(特制牛板筋),吃了这么多的店,大兴那边的那家店味道真是杠杠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而烧烤吃牛板筋也是我衡量一家店水平的试金石,屡试不爽

2)在那边办了几家美发会员卡,按摩卡等等,今天去算是清理战场

3)给孩子买衣服,那边轻车熟路过去,商场里面一通操作行云流水,固定的牌子和多样的款式,很快就能够选定

4)临走还买了2个15斤的大西瓜,也算是大兴特色

5)停车还是选择在原来的小区,熟悉的地段,熟悉的味道,只是提示变成了“临时停车”

6)孩子提议去房子看看,我告诉孩子,我们在这里的都是很多生活的回忆,而房子只是其中一种回忆,而且现在房子已经不适合我们去了,孩子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说了这么多的碎片化,其实主要想表达的除了这样一些环境的差异,还想表达的是我们内心中的一种宿命感。宿命感就好像是一种具有磁力的效应,能够把人无形中吸引过去,但是从理性角度似乎又不是那么合理的选择。

 

以前经常能够看到很多同学毕业后或者工作几年后会去离家近的地方,除了我上面所说的一些环境,还有很多家庭的考虑,而归根这也是一种宿命感的体现,慢慢的我也能够理解这种选择和心理变化的过程了。 

 

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似乎这是一种怀旧和不够理性的表现,很多事情翻过了这一页,总会引来新的一面,而这真是让我们不那么肯定和确定的部分,同样是需要时间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