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 欢迎光临 清流君 的博客小天地,这里是我分享技术与心得的温馨角落。📝
🎭 人生如戏,我们并非能选择舞台和剧本,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演绎 🌟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砥砺前行~~~
文章目录
- 摘要
- 一、背景介绍
- 主要工作
- 二、车辆纵向控制模型
- 1、纵向运动学模型
- 2、纵向动力学模型
- 3、纵向实验模型
- 三、控制器设计与稳定性分析
- 1、控制器结构
- 2、上层控制器设计
- 3、底层控制器设计
- (1)前馈控制器设计
- (2)扩张状态观测器
- 四、实验与讨论
- 直道上的速度跟踪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结构的无人地面车辆纵向控制系统。
上层控制器:引入无终端约束的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作为上层控制器,计算期望加速度。
下层控制器:通过建模实验,建立了驱动力表(DFT)来表征车辆的油门开度、速度和驱动力之间的关系。
此外,为了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DFT的前馈控制器,将期望加速度转化为期望节气门开度.综合建模误差和外界干扰,设计扩张状态观测器(ESO)进行估计。
同时,通过严格的证明,保证了无终端约束的预测控制器的递推可行性和稳定性。
最后,仿真结果校验了所设计控制律的有效性。
一、背景介绍
现有的车辆纵向控制研究按其控制结构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直接对执行器进行控制,如PID控制器和自抗扰控制器
- 另一种采用分层结构,其中上层控制器计算期望的加速度,下层控制器调节油门和制动以跟随它
大多数基于MPC的方法采用分层架构,并将加速度视为高级命令,而较低的控制输入通过经典反馈回路计算。这样的处理在干扰抑制方面是无效的,并且其性能在面对非理想道路条件时变得更差。
主要工作
- 通过对MPC算法最优解的分析和预测时域的延长,提出了一种无终端约束的MPC算法可行性和稳定性的新方法。
- 通过建模实验建立了驱动力表,表征动力传动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
- 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前馈控制器,并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模型误差和外部干扰进行估计,提高了系统的精度。
二、车辆纵向控制模型
1、纵向运动学模型
在将该控制策略应用于车辆纵向调节时,通常将下层控制器和车辆视为底层系统,以简化上层控制器的建模过程。
可以用一阶微分方程来描述期望加速度和实际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其中,
一阶微分方程可以用来描述期望加速度和实际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因为这个方程体现了一个动态系统的基本特性:响应时间常数和系统输入输出关系。
详细解释:
- 时间常数 :时间常数是系统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决定了系统对输入变化的反应速度。具体来说, 越大,系统响应越慢; 越小,系统响应越快。
- 实际加速度的衰减项 :这一项表明实际加速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指数衰减,如果没有任何新的输入,系统最终会趋向于期望加速度。
- 期望加速度的驱动项 :这一项表示系统会根据期望加速度的变化来调整实际的加速度。它表明系统会试图达到期望的加速度,而且这个调整过程受到时间常数
构造二阶纵向运动学模型:
其中
其中,是状态向量,是测量输出,是控制输入。
,其中
令
转换为误差系统,并将其离散为
其中
2、纵向动力学模型
在纵向控制过程中,车辆通过发动机的驱动力矩实现加速,通过液压制动系统的制动力矩实现减速。此外,车辆的行驶状态受坡度变化、空气阻力和滚动摩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力分析图如图所示
根据受力分析图,车辆的纵向动力学模型变为
其中, 为车辆的总质量,为合力, 为空气阻力系数, 为空气密度, 为车辆的迎风面积,
与驱动力不相等,从而影响车辆的真实的加速度。因此,在控制器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干扰并抵消它们。
3、纵向实验模型
节气门开度是纵向控制的主要控制输入。它决定了发动机的输出扭矩,通过由离合器、变速器、主减速器、差速器等部件组成的动力传动系统影响车辆的驱动力。由于这些结构极其复杂,高度非线性,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不再试图开发电力传输系统的精确模型,而仅关注其输入输出关系,该关系可由以下等式表示
其中, 代表节气门开度和速度到驱动力的映射关系,是其他因素引起的总扰动。对动力传动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建模实验,建立了反映车速、油门开度和驱动力之间关系的 DFT 模型。
需要注意的是,斜率等因素会增加 DFT 的维数,这会大大增加建模过程的难度,降低实时性。因此,在坡度小、风阻小的直路上进行建模实验,并做以下两个假设。
- 扰动很小,可以忽略,这意味着车辆的驱动力只与车速和节气门开度有关。
- 在纵向动力模型中,由于路面坡度和风阻力都很小,和均取为零。因此,驱动力等于车辆的合力。
建立 DFT 所需的变量是车辆的速度、驱动力和节气门开度。速度可以通过惯性测量单元(IMU)获得,而节气门开度通过控制器局域网(CAN)获得。为了获得驱动力,保持油门开度在一个标准值不变,并记录在不同的速度从 IMU 的车辆的加速度。然后,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合力,该合力等于假设的驱动力。通过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其他节气门开度下的驱动力。得到驱动力表:
其 3D 视图如下:
三、控制器设计与稳定性分析
1、控制器结构
控制器结构如下:
上控制器的核心部分是基于运动学模型的 MPC 算法。其目的是接收参考速度并计算期望加速度 。下半部分由 ESO 和前馈控制器组成。
注意: 是由环境和建模误差引起的总干扰,其导致底层系统上的模型失配。因此,发展了ESO,并且 表示总扰动的估计。然后,期望加速度将被补偿以获得校正加速度,该校正加速度被传送到前馈控制器以处理干扰。最后,前馈控制器将通过动力学模型计算期望驱动力 ,并将其转换为节气门开度 DFT。
2、上层控制器设计
离散二阶误差系统纵向运动学模型满足以下约束:
通常,车辆的参考速度是阶跃信号,参考控制输入 设置为零。因此,定义
后两个约束条件转化为 。
如果A、B是可镇定的,则对于闭环控制系统
为全局渐进稳定。
MPC代价函数为
其中, 和 分别是误差输出和控制输入的加权系数。是终端成本,P是由(18)计算的加权矩阵。q是控制范围,要求q足够大
此外,为保证MPC的递归可行性,预测时域 应设为 .请注意,延长预测范围将使优化问题复杂化。为了保证预测控制的实时性,本文选用 。预测范围中的所有误差状态应满足约束。综上所述,如果在时间步 处,测量车辆的误差状态为 ,则 MPC 算法的优化问题可以表示为:
并且该序列的第一元素被提取作为时间步长 处的 MPC 算法的输出。
,将控制输入的候选序列定义为:
其中, 由反馈控制律确定。设,其中,。预测的误差状态变为:
和 处的解:
只由 决定,且独立于 的范围,因而 等于 。
3、底层控制器设计
(1)前馈控制器设计
基于前面的讨论,车辆的动态模型可以简化为
而车辆的驱动力、节气门开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变为
当给出校正加速度时,可以计算期望驱动力 。然后,使用 DFT 上的线性插值,可以得到期望的节气门开度,并将其传输到车辆。因此,前馈控制器可以设计为: 其中, 表示驱动力和速度到节气门开度的映射,该映射可以通过 DFT 上的线性插值得到
(2)扩张状态观测器
注意,车辆的理想运动学模型被视为 MPC 的预测模型。然而,在基础系统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不可忽略的问题,即,DFT 的建模误差和主要由路面坡度引起的外界干扰。在它们的共同影响下,运动学模型的输入输出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考虑总扰动后的表达式转变为
其中, 表示总干扰,其对上层控制器具有显著影响。因此,设计了 ESO 来估计 ,其离散形式为:
其中,是估计的加速度, 表示 和 之间的误差, 表示 的估计,和 是 ESO 的参数。
,可以将来自上控制器的期望加速度修改为:
因此运动学模型转变为:
四、实验与讨论
实验平台如下:
包括一个全球定位系统(GPS),一个惯性测量单元(IMU),两个GPS接收器,一个光探测和测距(LiDAR),一个相机,一个工业个人计算机(IPC),一个油门,一个刹车和一个方向盘。 在工控机上建立了基于机器人操作系统(ROS)的软件框架。如下图所示:
环境感知模块通过“/GPS_IMU”
、“/LiDAR”
和“/Camera”
接收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决策规划模块规划参考速度并通过'/Planning_io'
将其传送到运动控制模块。然后,运动控制模块设计纵向控制策略,并将其部署在“/Loncveil”
中,将计算得到的节气门开度传输到“/车辆_CAN”(车辆的控制器局域网)
中。基于MPC的纵向控制器与 DFT 的车辆上实现。状态反馈增益设计为:
并且终端加权矩阵变为
在实验现场进行了三种情况下的实验,以验证所提出的控制器的性能:
直道上的速度跟踪
跳到 ,一段时间后变为 。为了使对比效果更加明显,三个控制器的跟踪曲线在时间轴上对齐,并显示在同一个图中。
这些控制器的速度跟踪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而传统的MPC控制器存在调节时间长、超调量大等缺点。此外,由于 PID 控制器是无模型控制器,对参考信号的变化比较敏感,在跟踪不同速度时,其效果会有所下降。下图显示了不同控制器下车辆的节气门开度。
该控制器能使车辆在加速过程中获得较大的节气门开度,在接近参考速度时节气门开度迅速减小,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性能。另外两个控制器的节气门开度调节慢,效果不好。ESO 的估计扰动如图所示:
可以看到,当车辆加速时,底层系统的真实的模型与理想模型有很大的误差。下位控制器通过修正期望加速度来消除该误差的影响,从而提高控制性能。
五、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纵向控制的分层体系结构:
- 建立了描述其纵向特性的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和实验模型。
- 提出了一种 MPC 算法作为上层控制器计算期望加速度,并推导了该算法在不使用终端约束的情况下的递推可行性和稳定性。
- 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模型和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前馈控制器,以获得期望的节气门开度。
- 设计了一个 ESO 来估计总的干扰。
总体控制策略已在无人车平台上成功部署。最后,以直线路面、起伏路面和斜坡路面为例进行了对比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器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参考文献
后记:
🌟 感谢您耐心阅读这篇关于 基于驱动力表的无人车终端无约束预测纵向控制 的技术博客。 📚
🎯 如果您觉得这篇博客对您有所帮助,请不要吝啬您的点赞和评论 📢
🌟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同时,别忘了收藏本篇博客,以便日后随时查阅。🚀
🚗 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技术分享,共同探索移动机器人的无限可能!💡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让我们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