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届云栖大会,ai里ai气的!_CRM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2023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2023杭州·云栖大会在杭州云栖小镇举办。今年云栖大会的主题是“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什么是“无法计算的价值”呢?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以AI为核心的智能应用。

因此,“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翻译一下,就是“云计算,是为了释放AI的价值”。

云栖大会已经办了很多届了,以往更多的聚焦到“计算”本身。但是,今年的云栖大会,有一股浓浓的AI味道,扑面而来。

在阿里蔡崇信的主题演讲中,就把“国内一半的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云上”,作为阿里云的一个重要成绩。

这一届云栖大会,ai里ai气的!_云计算_02

阿里云首席技术官周靖人也提到,“随着AI变革的发生,智能时代里面云计算的价格、体系也正在发生系列的变化和创新。”

从展馆设置也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AI味”:除了举办论坛的A馆外,用于展览的B馆直接就是“人工智能+馆”,C馆才是云计算的主场“算力馆”,而D馆则是以云+AI为核心的产业创新馆。

这一届云栖大会,ai里ai气的!_数据_03

从这次云栖大会的议题设置和展馆布局来看,人工智能已经与云计算站在同样的战略高度,并且大家发力的核心就是云与AI的融合。

那么,云+AI,到底是简单的“加法”计算,还是更高维度的“乘法”计算,甚至是“指数”计算呢?为此,我们需要从技术和业务逻辑上,来看看云与AI到底是什么关系,“云+AI”的“+”又是加在哪?

云计算为AI奠定了算力基础



AI有三大要素,分别是算力、算法和数据,AI公司主要做的就是算法,算力并不是他们的强项。然而,无论AI模型的训练还是推理应用,强大的算力保障,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

尤其是大模型领域,动辄上千亿参数规模的大模型,训练一次需要消耗巨大的算力资源。这也构成了大模型创业的一个关键门槛。对于阿里巴巴、百度、腾讯这些科技巨头而言,本身就有云计算加持,算力自然不是问题。但是,对于智谱AI、百川智能这样的创业型大模型公司而言,算力就是一个巨大的门槛。

这一届云栖大会,ai里ai气的!_数据_04

总不能把融资拿到的大部分钱,都拿去屯英伟达GPU了吧?

除了模型训练外,模型的应用也要消耗大量算力。比如智谱清言APP,如果要承载1000万用户的使用,那后台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计算集群来支撑才行。

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提供的算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模型训练的时候,可以实现“以租代购”,避免一次性上亿元的算力置办成本;在模型应用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云计算的弹性扩容能力,来有效支撑不断增长的用户规模和业务体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AI是一朵美丽的鲜花,那云计算就是土壤,是黑土地,为AI这朵鲜花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云是管道,AI是水



再强大的AI能力,也必须要送到用户面前,才能发挥价值。就像自来水厂的水,要送到千家万户的厨房,才有用。要将AI价值输送到用户端,就必须要有一个输送的“管道”,而这个管道就是云计算。

云计算这个管道里输送的不是水,而是各种计算服务,以前是ERP、财务、CRM、营销、办公协同、视频会议等SaaS应用,现在是大模型、AIGC等AI应用。

借助云计算平台,用户只要打开网页或者下载一个软件应用(APP),注册账户后就可使用各种AI应用,而省去了繁琐的部署流程。用户不用关注AI背后的技术细节,只需要知道它有什么功能,能给自己提供什么帮助就行。

AI将是最大的一朵SaaS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讲的是云计算对AI的促进作用。反过来,AI对于云计算有什么价值呢?

我们认为,AI应用将成长为最大的一朵SaaS。

当讲到云计算,更多的是谈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基本的计算、存储、网络等服务。在此基础上,是各种各样的SaaS应用。

美国的云计算市场发展的最好,亚马逊、微软、谷歌的万亿美元市值,至少有一半都是来自于其强势的云计算业务。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云计算的核心不在于亚马逊云科技、微软Azure、谷歌云这类IaaS服务,而是Salesforce、Snowflake这类SaaS应用。在美国市场,SaaS在整个云计算市场的份额超过60%,正是这些大量的的SaaS应用,拉动了下层的IaaS需求。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如果将云计算比作整个国民经济的GDP,那SaaS就是内需,内需强劲,经济发展才可持续。

中国云计算市场遇到的挫折,一个关键原因就是SaaS没发展起来。与美国不同,我国云计算市场,占据超过60%份额的不是SaaS,而是IaaS。SaaS孱弱,相当于“内需”不足,那整个云计算市场的发展动力就不强,导致阿里云、腾讯云等云厂商近两年的发展失速。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还想靠ERP、CRM、营销、财务、OA这类传统SaaS应用,来拉动云计算的“内需”,可行性已经不强了。我们需要转换思路,找到新的拉内需的引擎。

SaaS是“软件即服务”,而AI应用其实也可以视为应用软件,那云化、开箱即用的AI应用,也可以视为SaaS。

以大模型应用为例,通义千问、文心一言、讯飞星火、智谱清言等产品,将来可能会有上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在B端,这些大模型将会接入成千上万的各个业务系统,比如营销、客服、数据分析、运营管理等,每天会有数以亿次的服务调用。而每一次的AI应用调用,都需要消耗一定的算力资源,累积起来,就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算力需求。

尤其是跟CRM、OA等传统SaaS应用相比,大模型、AIGC这类AI应用,更“吃”算力,对云计算需求的拉动作用也更加明显。

必须要解决云平台的中立性和公信力问题



当然,在看到未来潜力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要将AI与云计算深度融合,必要要解决一个老生常畅谈的问题——中立性和公信力。

很多SaaS厂商,对底层云计算供应商,是心存芥蒂的。

一方面,云计算的数据泄露、服务中断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每次事故影响面都很大。每一次事故,都是对云计算公信力的一次质疑。如果云计算厂商,不能充分证明自己有决心、有能力保护用户的数据安全,有能力确保服务的稳定性,那软件厂商就会对上云有所迟疑。甚至已经上云的厂商,也可能选择“下云”。

同样的道理,要让大量AI应用上云,也必须确保数据的安全和服务的稳定性。如果是因为云厂商的问题,给AI应用厂商的业务造成损失,那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给出足够的赔偿。

另一方面,云厂商也需要解决中立性问题。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华为云等云厂商,不仅提供算力服务,自身也有大量的AI应用。以大模型为例,阿里巴巴有通义千问,百度有文心一言,华为有盘古大模型。对于百川智能、智谱AI等独立AI厂商而言,如果上云,就跟云厂商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把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存放在竞争对手那里,怎么看都有点让人不放心。

对于云厂商而言,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业务隔离。例如,阿里巴巴当然可以发展通义千问,但对于阿里云而言,通义千问和智谱AI、百川智能要一视同仁。

其他大模型厂商将自身的业务系统部署在云上,云厂商一定不能觊觎别人的算法模型和数据。要让其他AI厂商相信云厂商的中立性,只是口头上保证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机制,让云厂商不敢侵犯AI厂商的权益,而不是指望他们因为高道德标准来自我约束。

比如,可以建立第三方的监管审查机构,定期审查云厂商的业务合规性;在云厂商内部,建立一套完备的业务合规流程,杜绝内部员工不规范操作导致的数据泄露事故;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严刑峻法”对云厂商形成足够强的威慑,让他们产生足够的敬畏。

以目前情况来看,无论是云厂商的数据泄露还是业务中断事故,问责和赔偿力度都是不够的。有些赔偿只是象征性的,并没有弥补给客户造成的损失。对于客户而言,这会损害其对云厂商的信任;对于云厂商而言,如果每次事故付出的代价不够大,那他下次也不会有那么强的动力来保护客户数据,也没有那么强的紧迫性来提升自身的安全能力。

从这次参加云栖大会的切身体验,云+AI的时代真的已经来了。如果以前云+AI更多只是停留在口号或者一个期待上面,那现在则是进入了大规模商业落地的阶段。尤其是大模型快速发展,云+大模型已经成为云厂商的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可以预见,对于云计算厂商而言,谁能够提供更好的算力服务,谁能够更好的保护客户业务和数据,谁能够更好解决中立性与公信力问题,谁就将获得更多大模型厂商的认可。聚拢尽可能多的AI应用,构建一个繁荣的AI应用生态,以AI应用拉动云计算资源消费,将是大部分云厂商的共同选择。

文:一蓑烟雨 / 数据猿


这一届云栖大会,ai里ai气的!_云计算_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