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置选项
  • slowlog-log-slower-than
  • slowlog-max-len
  • 相关命令
  • 慢查询记录的保存
  • slowlog_entry_id
  • slowlog
  • 慢查询日志的阅览和删除
  • 阅览
  • 删除
  • 添加新日志
  • 重点


在Redis配置文件中,有两个选项是跟慢查询日志有关的

redis 日志 widnow redis 日志配置天数_redis 日志 widnow


分别为

  • slowlog-log-slower-than
  • slowlog-max-len

配置选项

slowlog-log-slower-than

这个选项指定执行时间超过多少微秒的命令请求会被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上,相当于定义了命令执行的时间超过多少时,就会定义为慢查询

slowlog-max-len

这个选项指定服务器最多保存多少条慢查询日志

相关命令

config set slowlog-log-slowere-than <微秒> //设置定义慢查询的时间
config set slowlog-max-len <数量> //设置定义慢查询最多记录数量
slowlog get //查询慢查询日志

redis 日志 widnow redis 日志配置天数_慢查询_02


这里首先将定义事件改为0,将数量显示为3条

redis 日志 widnow redis 日志配置天数_服务器_03


由于我服务器搭了集群,所以这里显示的都是集群命令的信息,可以看到,他都被限制为3条,如果后面再重新发现了出现慢查询,那么最前面的一条将会被删除,后面的往前面移,腾出空位给新出现的慢查询日志

慢查询记录的保存

慢查询记录是保存在服务器状态里面的

在服务器状态中包含了几个和慢查询日志功能有关的属性

struct redisServer(
	//...
    //下一条慢查询日志的ID
    long long slowlog_entry_id;
    
    //保存了所有慢查询日志的链表
    list *slowlog;
    
   	//服务器配置slowlog-log-slower-than选项的值
    long long slowlog_log_slower_than;
    
    //服务器配置slowlog-max-len选项的值
    unsigned long slowlog_max_len;
    //...
)redisServer;

slowlog_entry_id

slowlog_entry_id就是日志id,初始值为0,每当创建一条新的慢查询事务日志时,这个属性的值就会用作新日志id值,之后程序会对他进行加一

slowlog

slowlog是一个链表,保存了服务器中的所有慢查询日志,而链表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是一个slowlogEntry结构,每个slowlogEntry结构代表一条慢查询日志

typedef struct slowlogEntry(
	//唯一标识符
    long long id;
    //命令执行的时间,为Unix时间戳
    time_t time;
    //执行命令消耗的时间,以微秒为单位
    long long duration;
    //命令与命令参数
    robj **argv;
    //命令与命令参数的数量
    int arac;
)slowlogEntry;

该结构如下所示

redis 日志 widnow redis 日志配置天数_redis_04


argv是一个字符串数组,之前已经说过看看完整的slowlog

redis 日志 widnow redis 日志配置天数_redis_05


slowlog采用的是头插法(新的慢查询日志在前面),所以slower-max-len参数对应的就是链表的长度

慢查询日志的阅览和删除

阅览

阅览使用的命令为

slowlog get

伪代码如下

def slowlog_get(number=None):
	#用户没有给定Number参数
	#那么就代表打印服务器包含的全部慢查询日志
	if number is None:
		#SLOWLOG_LEN()对应的就是slowlog-max-len选项、
		number = SLOWLOG_LEN();
	#遍历服务器中的慢查询日志
	for log in redisServer.slowLog:
		if number <= 0:
			#记录打印的数量,如果为0,代表打印数量足够了
			break;
		else:
			#打印的数量减一
			number -= 1;
			#打印日志
			printLog(log);
	end For
end slowlog_get;

SLOWLOG_LEN函数其实返回的就是slowog-max-len选项的值,也就是slowlog链表最大的长度

删除

清除慢查询日志可以使用下面命令

slowlog reset

其实就是遍历slowlog链表,然后进行逐个释放即可

def SLOWLOG_RESET():
	#遍历服务器中的所有慢查询日志
	for log in redisServer.slowlog:
		#删除日志
		deleteLog(log);
	end For
end SLOWLOG_RESET;

添加新日志

在每一次执行命令的之前和之后,程序都会记录微秒格式的当前UNIX时间戳,这两个时间戳之间的差就是服务器执行命令所耗费的时长,服务器会把这个时长作为参数之一传给slowlogPushEntryIfNeeded函数,也就是说,当执行完命令后,会调用slowlogPushEntryIfNeeded函数来判断当前命令是否需要添加到慢查询日志(如果需要的话,这个函数也会进行调用方法添加慢查询日志)

slowlogPushEntryIfNeeded检查的步骤如下

  1. 先判断slowlog-log-slower-than是否大于等于0,如果不是,就代表没有开启慢查询功能,如果是,代表开启了慢查询功能,紧接着后面的判断
  2. 检查命令的执行时长是否超过slowlog-log-slower-than选项,如果超过,就要为该命令新建一个slowlogEntry对象,然后新添到slowlog链表里面,采用的是头插法
  3. 之后再检查慢查询日志的长度是否超过slowlog-max-len选项设置的长度,如果超过,就要将slowLog链表中最后的slowEntry给删掉(最后的就是最久的),采用的是尾删法

伪代码表示

void slowlogPushEntryIfNeeded(robj **argv,int argc,long long duration){
    //检查记录慢查询功能是否已经开启
    //如果slowlog_log_slower_than小于0,代表不开启
    if(server.slowlog_log_slower_than < 0) return;
    
    //判断命令执行时间是否超过slowlog-log-slower-than选项
    if(duration >= server.slowlog_log_slower_than){
        //将日志添加到slowlog头部
        //调用slowlogCreateEntry生产对应的slowLogEntry对象
        listAddNodeHead(server.slowlog,slowlogCreateEntry(argv,argc,duration));
    }
    //判断日志数量是否超过slowlog-max-len
    while(listLength(server.sloglog) > server.slowlog_max_len){
        //删除最后一个slowEntry
        listDelNode(server.slowlog,listLast(server.slowlog));
    }
}

这里要注意的是,前面提到的slowlog_entry_id自增的操作是在slowlogCreateEntry函数中实现的

所以调用完listAddNodeHead方法之后,不但slowlog链表新增了一个slowlogEntry,同时服务器状态的slowlog_entry_id也完成了自增的操作

重点

  • Redis的慢查询日志功能用于记录执行时间超过指定时长的命令
  • Redis服务器将所有的慢查询日志保存在服务器状态里面的sloglog链表中
  • slowlog链表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是slowlogEntry结构,每一个slowlogEntry就代表着一条慢查询日志
  • 打印和删除慢查询日志都要通过遍历slowlog链表来完成(删除也要,因为要将链表长度减少至slowlog-max-len选项)
  • slowlog链表的长度就是服务器所保存慢查询日志的数量,不一定是slowlog-max-len
  • 新的慢查询日志会被添加到slowlog链表的表头(采用头插法),删除时是先删除尾结点(采用尾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