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才正真的认识接口.....

interface接口不仅仅是一种多实现,更是这些多实现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接口的这两个特点保证了接口具有良好的解耦功能。


耦合:类和类、模块和模块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如果修改了某个实现就需要改一堆已经编写好的代码,这就是代码耦合度较高。


解耦是目的为了动态的选择性(可维护和可扩展)。定义接口是解耦的必要前提。分层、注入、面向接口编程都是解耦的具体表现。


接口是为了提供更多的选择,所以在设计模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设计模式是“策略模式”,在组合模式中策略模式也是最好的“搭档”。




分层为什么可以解耦:


模块和模块之间的解耦:分层的目的是使软件具有结构性,便于开发、维护和管理。这正是软件开发希望达到的目的。将不同的功能模块独立开来,在改动一个层模块的时候,另一个层能不改变任何内容即可正常使用,这样可以方便组件功能的复用、替换。




注入为什么可以解耦:“工厂模式”是配合注入的最佳设计模式。


类与类之间的解耦 :在一个类中直接new另外一个类,这样的耦合度是非常高的,如a类中new了一个b类,相当于是 静态的硬编码 ,a只能使用b类实现。利用set注入可以实现解耦,由SpringIOC容器管理注入哪种实现, a获取b是通过一个名称然后从spring容器获取的,如果c对象改为这个名称,那么a就拿到的是c,当然b和c是实现的同一个接口,或者继承的同一个类,这不就是解耦吗。 a中存b对象的引用,并在运行时 动态加载 b的某一实例,这可以看做策略模式,是此模式让代码耦合度低了,可以动态选择b实例,而ioc只是管理bean的工具,他可没解耦的功能,只是将耦合转移到配置文件了,这样修改时方便了,仅此而已。



如何实现扩展?如对第三方组件的扩展


实现它们定义的接口,然后在配置文件中注入扩展



面向接口编程为什么可以解耦:



直接面向对象编程的缺点:直接使用类,如果换底层实现那么开发者就重新定义一个类,然后定义一些方法,方法名还和原来类中的方法名不一定相同,甚至是参数返回值都有可能不同,那么程序中要改动的地方就大了,只要使用到原来类的地方,原来的类名要换,原来类中使用的方法名要换。维护性太差。



接口定义的一系列抽象方法,所有的实现类都必须实现这么抽象方法且方法名、参数和返回值都是按照接口定义来着是相同的。即使修改底层实现,那也是必须实现接口按照接口定义的统一方法来实现,那么程序中只要修改下注入就行了,其类名(原来就是接口名)不变,类中使用的方法(方法名、参数、返回值)也不变,都是按照统一的接口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