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熔断的必要性

java中每次http请求都会开启一个新线程,当他的下游服务挂了,这个线程就会阻塞,阻塞到请求timeout。当遇到高并发,这些阻塞的线程会占用大量的资源,最终导致这个服务也挂掉。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导致跟这些服务有关联的服务都会挂掉。这也叫“雪崩效应”。

2、Hystrix原理

一、断路器
断路器总共三个状态:关闭、开启、半开
关闭:一开始是关闭状态,所有请求都可以通过;
开启:当错误请求到达一定阈值,会从关闭状态变为开启状态,直接让所有请求短路,返回失败响应;
半开:一段时间后,会从开启状态变为半开状态,这时,如果下个请求成功则变为关闭状态,若失败则变为开启状态;
1、hystrix.command.default.circuitBreaker.requestVolumeThreshold(当在配置时间窗口内达到此数量的失败后,进行短路。默认20个)简言之,10s内请求失败数量达到20个,断路器就会变成打开状态。
2、hystrix.command.default.circuitBreaker.sleepWindowInMilliseconds(短路多久以后开始尝试是否恢复,默认5s)
3、hystrix.command.default.circuitBreaker.errorThresholdPercentage(出错百分比阈值,当达到此阈值后,开始短路。默认50%)
二、资源隔离
资源隔离分为两种:线程池隔离、信号量隔离
线程池隔离:不同服务的执行使用不同的线程池,同时将用户请求的线程与具体业务执行的线程分开(用户请求的线程池为web容器的线程池,即tomcat容器提供的线程池),业务执行的线程池可以控制在指定的大小范围内。一个服务的线程池全部占用阻塞了,也不会影响其他服务的线程池的使用,从而达到隔离的效果。
缺点:增加了计算的开销,每个业务请求在执行的时候,会涉及请求排队、线程调度、上下文切换等处理。
信号量隔离:用户请求线程和业务执行线程是同一线程,通过设置信号量的大小限制用户请求对业务的并发访问量,从而达到限流的保护效果。
缺点:信号量隔离只是起了个限制作用,它的保护能力有限:如果下游服务有问题,长时间不返回结果。本身信号量隔离对这个单个请求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它只能限制这样的请求太多了就拒绝,不让整个服务挂。
差别:相对于线程池隔离更加轻量级,对计算的开销较小
execution.isolation.strategy:设置服务隔离策略。THREAD为线程池隔离,SEMAPHORE为信号量隔离。默认为THREAD。
execution.isolation.thread.timeoutInMilliseconds:用来设置线程池隔离和信号量隔离两种策略的超时时间,单位为毫秒,默认值为1000ms。
execution.isolation.semaphore.maxConcurrentRequests:设置使用信号量隔离时最的信号量大小。当请求达到或超过时,就会被降级处理,默认值为10。
execution.timeout.enabled:是否开启业务服务超时处理,默认为true。
execution.isolation.thread.interruptOnTimeout:当业务超时时是否中断线程,默认值为true。
execution.isolation.thread.interruptOnCancel:取消时是否中断服务的执行,默认值为false。

3、作用

保护、隔离、限流、降级、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