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索引失效
  • 失效情况总结
  • 特别问题:
  • 1. or条件索引情况
  • in和exists的效率比较


索引失效

先看下索引失效的情况

失效情况总结

  • like 以%开头,索引无效;当like前缀没有%,后缀有%时,索引有效。
  • or语句前后没有同时使用索引。当or左右查询字段只有一个是索引,该索引失效,只有当or左右查询字段均为索引时,才会生效。
  • 组合索引,不是使用第一列索引,索引失效。
  • 数据类型出现隐式转化。如varchar不加单引号的话可能会自动转换为int型,使索引无效,产生全表扫描。
  • 在索引列上使用 IS NULL 或 IS NOT NULL操作。索引是不索引空值的,所以这样的操作不能使用索引,可以用其他的办法处理,例如:数字类型,判断大于0,字符串类型设置一个默认值,判断是否等于默认值即可。
  • 在索引字段上使用not,<>,!=。不等于操作符是永远不会用到索引的,因此对它的处理只会产生全表扫描。 优化方法: key<>0 改为 key>0 or key<0。
  • 对索引字段进行计算操作。
  • 在索引字段上使用函数。
  • 当全表扫描速度比索引速度快时,mysql会使用全表扫描,此时索引失效。

特别问题:

1. or条件索引情况

通常来说,只要or条件中的每一列都加上了索引,就会走索引。

除[上述总结的失效情况](# 失效情况总结)外,以下情况,or条件索引也会失效:

  • 键值较少的列(重复数据较多的列)

假如索引列TYPE有5个键值,如果有1万条数据,那么 WHERE TYPE = 1将访问表中的2000个数据块。

再加上访问索引块,一共要访问大于200个的数据块。

如果全表扫描,假设10条数据一个数据块,那么只需访问1000个数据块,既然全表扫描访问的数据块少一些,肯定就不会利用索引了。

  • 当or条件中多列都有索引时,其中type包含index_merge,都会用到索引,如果有一个列没索引,用or的话,则会全表扫描

in和exists的效率比较

如何选择

1)子表数据量比外表数据量少,使用in。
2)子表数据量比外表数据量大,使用exists。
3)子表与外表数据量大小差不多,用in与exists的效率相差不大。

原因分析

1)in语句:使用hash将外表与内表连接。select * from A where id in (select id from B) 会用到A表的id索引
以上查询使用了in语句,in()只执行一次,它查出B表中的所有id字段并缓存起来.之后,检查A表的id是否与B表中的id相等,如果相等则将A表的记录加入结果集中,直到遍历完A表的所有记录.如:A表有10000条记录,B表有1000000条记录,那么最多有可能遍历100001000000次,效率很差.
再如:A表有10000条记录,B表有100条记录,那么最多有可能遍历10000
100次,遍历次数大大减少,效率大大提升.

2)exists是对外表做loop循环,每次loop循环再对子表进行访问。select a.* from A a where exists(select 1 from B b where a.id=b.id) 会用B表的id索引
以上查询使用了exists语句,exists()会执行A.length次,它并不缓存exists()结果集,因为exists()结果集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集中是否有记录,如果有则返回true,没有则返回false.当B表比A表数据大时适合使用exists(),因为它没有那么遍历操作,只需要再执行一次查询就行.
如:A表有10000条记录,B表有1000000条记录,那么exists()会执行10000次去判断A表中的id是否与B表中的id相等.
如:A表有10000条记录,B表有100000000条记录,那么exists()还是执行10000次,因为它只执行A.length次,可见B表数据越多,越适合exists()发挥效果.
再如:A表有10000条记录,B表有100条记录,那么exists()还是执行10000次,还不如使用in()遍历10000*100次,因为in()是在内存里遍历比较,而exists()需要查询数据库,我们都知道查询数据库所消耗的性能更高,而内存比较很快.

3)not in 和 not exists
使用not in 会内外表都全表扫描;使用not exists还能用上内表(子表)的索引。所以,一定建议使用Not exists

t in 会内外表都全表扫描;使用not exists还能用上内表(子表)的索引。所以,一定建议使用Not exi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