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遥感原理的基本概念第二章:遥感平台及运行特点第三章:遥感传感器及成像原理第四章:遥感图像数字处理第五章:遥感图像几何处理第六章:遥感图像辐射处理第七章:遥感图像判读第八章: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

  1. 遥感: 遥感即遥远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对目标或自然现象远距离探测和感知的一种技术。一般是指电磁波遥感,它是利用电磁波获取物体的信息。
  2. 遥感判别原理: 遥感之所以能够根据收集到的电磁波来判断地物目标和自然现象,是因为一切物体,由于其种类、特征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电磁波的反射或发射辐射特征。
  3. 电磁波谱图: 遥感采用的电磁波波段可以从紫外一直到微波波段。
  • 紫外线(UV):0.01-0.4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
  • 可见光:0.4-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
  • 红外线(IR):0.76-1000μm,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 近红外:0.76-3.0μm
  • 中红外:3.0-6.0μm
  • 远红外:6.0-15.0μm
  • 超远红外:15-1000μm。
  • 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
  1. 电磁辐射之反射辐射
  • 地物的反射率:地物对某一波段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之比。反射率随入射波长而变化。
  • 影响地物反射率的3个因素:入射电磁波的波长,入射角的大小,地表颜色与粗糙程度。
  • 影响地物光谱反射率变化的因素:太阳位置、传感器位置、地理位置、地形、季节、气候变化、地面湿度变化、地物本身的变异、大气状况等。
  1. 大气窗口: 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投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大气窗口是选择遥感工作波段的重要依据。
  2. 绝对黑体: 对任何波长的电磁波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 (灰体发射率小于 1)。
  3. 黑体辐射的三个特性:
  • 辐射通量密度随波长连续变化,每条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
  • 温度越高,辐射通量密度越大,不同温度的曲线不同。 (绝对黑体表面,单位面积发出的总
    辐射能与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 随着温度的升高,辐射最大值所对应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 (维恩位移定律)
  1. 散射作用: 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干扰传感器的接收;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影像模糊,影响判读。
  2. 三种散射方式:
  • 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 均匀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 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