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参数设置为 OFF 表示的是,表的数据放在系统共享表空间,也就是跟数据字典放在一起。
- 这个参数设置为 ON表示的是,每个 InnoDB 表数据存储在一个以 .ibd 为后缀的文件中。
- 从 MySQL 5.6.6 版本开始,它的默认值就是 ON 了。
- 因为,一个表单独存储为一个文件更容易管理,而且在你不需要这个表的时候,通过 drop table 命令,系统就会直接删除这个文件。
- 而如果是放在共享表空间中,即使表删掉了,空间也是不会回收的。
三:数据删除流程
- 数据
-
- 删除
- 假设,我们要删掉 300 的记录,InnoDB 引擎只会把 300 这个记录标记为删除。
- 但是, 如果之后要再插入一个 在 300-500 之间的记录时,可能会复用这个位置。(磁盘文件的大小并不会缩小)。
- 如果我们删掉了一个数据页上的所有记录,整个数据页就可以被复用了。(如果相邻的两个数据页利用率都很小,会整合两个数据页,一个数据页就被标记为可复用。)
- 如果我们用 delete 命令把整个表的数据删除呢?
- 结果就是,所有的数据页都会被标记为可复用。但是磁盘上,文件不会变小。
- 结论
-Delete 命令其实只是把记录的位置,或者数据页标记为了“可复用”,但磁盘文件的大小是不会变的。
- 也就是说,通过 Delete 命令是不能回收表空间的。
- 这些可以复用,而没有被使用的空间,看起来就像是“空洞”。
- 实际上,不止是删除数据会造成空洞,插入数据也会。
- 如果数据是按照索引递增顺序插入的,那么索引是紧凑的。但如果数据是随机插入的,就可能造成索引的数据页分裂。
- 假设我要写入的 page A 已经满了,在插入一行数据,也会导致页分裂。
- 另外,更新索引上的值,可以理解为删除一个旧的值,再插入一个新值。不难理解,这也是会造成空洞的。
- 也就是说,经过大量增删改的表,都是可能是存在空洞的。
- 所以,如果能够把这些空洞去掉,就能达到收缩表空间的目的。
四:重建表(去除空洞)
- 如果需要重建表,那么你能想出他是如何构建表的?
- 建立 临时表B,把 A 表数据根据递增的关系,放入 B 中,最后用 B 替换 A。完成重构。(A 的空间收缩,空洞消失)
- 而在MySQL 5.6 版本开始引入的 Online DDL,对这个重建操作流程做了优化。
- 流程
- 建立一个临时文件,扫描表 A 主键的所有数据页。
- 用数据页中表 A 的记录生成 B+ 树,存储到临时文件中。
- 生成临时文件的过程中,将所有对 A 的操作记录在一个日志文件(row log)中。
- 临时文件生成后,将日志文件中的操作应用到临时文件,得到一个逻辑数据上与表 A 相同的数据文件。
- 用临时文件替换表 A 的数据文件。
- 区别
- 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日志文件记录和重放操作这个功能的存在,这个方案在重建表的过程中,允许对表 A 做增删改操作。
- 这也就是 Online DDL 名字的来源。
五:如何重建表?
- alter table t engine = InnoDB(也就是 recreate)
- OnLine DDL
- analyze table t
- 其实不是重建表,只是对表的索引信息做重新统计,没有修改数据,这个过程中加了 MDL 读锁;
- optimize table t
- 等于 recreate+analy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