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魔云兽


人和人的差距,你不去仔细琢磨,是没法发现的。





你以为大家智商差不多,你只是缺个机会,但有些时候,可能真的不是这样子。假期我就遇见这么一件事儿。





孩子一岁半了,一直是由岳母照顾,国庆节我岳母回老家休息,她电话问我们孩子照顾得怎样,我们如实相告。通话的过程信号不好,电话断了。这时候,在旁边来找我玩的同学提醒我们说,你电话里别说照顾得好,也别说照顾得差,要说你快回来吧,孩子不如平时好。我心说,和家人说话干嘛还不照实际说呢,于是礼貌性地问了一句为啥,她接下来的话让我很震惊。





她说:你说好,她除了为孩子高兴外,会有挫败感,因为她照顾得不如你们好啊。你说差,她会为这孩子着急,觉得我这回家真不是时候。你说不如平时,一来表示孩子没事,二来表示你们不如她,这样她来给你们带孩子会很高兴,很有主人翁的感觉。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我岳母是属于那种真心爱孩子的老人,所以这个方法不能照搬,也不适合我们。但是这不到30秒钟发生的事情,却让我不得不思考一下自己做人做事的方法。你别管别人是不是有心机,同学的这个意识就是很牛逼。在我们看来,这事儿很小,都不会去想怎么说、说什么,但是她的即时反应就跟我们不一样。这其实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典范,通常我们用这种换位思考产生同情心和理解别人,但是在这里同学比这个理解别人又递进了一步。强化这个思维方法的首要好处在于,一旦你有这种意识,就会有意识地管住自己的嘴。





比如说,我自己说话直来直去,绕弯子比较少。这个算优点也算缺点,当你不是出于坦诚而是因为想得少的时候,这时就是缺点。说话不从听的人的反应出发,那就会毁掉很多交流的契机。换句话说,我自己并没有把换位思考作为一种工具来频繁使用。那么意识到这一点,下一次讲话的时候,我就要想一下我说的话会对听的人产生何种影响,这个影响会不会带来别人不好的反应,比如情绪变坏,或者由于语义的不明晰令人产生误解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事情。





当你说话不再只是图一时痛快,用佛教徒的话来说,不知道少造多少口业。我记得很久以前,听人讲佛教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困惑,那时候听说一些高僧大德会神通,于是我总是会问一些比我更了解佛教的人关于神通的问题。可是这种东西太超出一般人的经验范畴了,因此当我问这些问题的时候,实际上其他听众中必然会有人因为觉得这些事情离谱,从而对佛教徒产生误解甚至排斥和嘲笑。而这一切只是因为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谈论了这种我没有见识过的东西。我因为好奇而说话,反而可能使一部分人对一个宗教产生误解,这罪过算是大了。





我们普通人虽然没必要凡事都这么谨慎地考虑,但是慎言谨行总是没有错。慎言的更高一层是巧言。虽然《论语》里批评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但是关于如何说话,论语还有另外半句话叫"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就是说要察言观色,不然和瞎子有啥区别。你电话里虽然看不到对方脸色,但是讲一点好听话总归没错。曾国藩也说了,"事亲以媚字为要"。





所以,想到生活和工作上,你稍微在语言上注意下,听的人立马就产生不一样的反应。同学的这种意识,可以说每一句话都不落空,人家不牛逼才怪啊。





而且当换位思考变成一种能力,你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也许可能会由一个自私的人,变成不那么自私的人。这点转变也许就能让你被人多喜欢一点点。你想一下,当你总是让人感觉愉快的时候,谁还会给你不愉快呢?找工作,谈朋友,做事情,无一例外。





哎呀,真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你我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