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tart() 和 run()的区别
start():启动一个新线程,新线程会执行相应的run()方法。start()不能被重复调用(会抛出异常)。
run() :run()就和普通的成员方法一样,可以被重复调用。单独调用run()的话,会在当前线程中执行run(),而并不会启动新线程!
2. start() 源码(by jdk1.8)
public synchronized void start() {
//判断状态是否为 New ;
if (threadStatus != 0)
throw new IllegalThreadStateException();
// 将线程添加到ThreadGroup中
group.add(this);
boolean started = false;
try {
// 通过start0()启动线程
start0();
// 设置started标记
started = true;
} finally {
try {
if (!started) {
group.threadStartFailed(this);
}
} catch (Throwable ignore) {
}
}
}

3. 通过Thread的实例对象调用start()方法到底是怎么启动线程的?下面对其实现方式做一些简单的补充。

基于Kernel Thread(KLT)的映射来实现:KLT是内核线程,内核线程由OS直接完成调度切换,它相对应用程序的线程来讲只是一个接口,外部程序会使用一种轻量级进程(Light Weight Process,LWP)来与KLT进行一对一的接口调用。也就是说,进程内部会尝试利用OS的内核线程去参与实际的调度,而自己使用API调用作为中间桥梁与自己的程序进行交互。

基于用户线程(User Thread,UT)的实现:这种方式是考虑是否可以没有中间这一层映射,自己的线程直接由CPU来调度,或许理论上效率会更高。不过这样实现时,用户进程所需要关注的抽象层次会更低一些,跳过OS更加接近CPU,即自己要去做许多OS做的事情,自然的OS的调度算法、创建、销毁、上下文切换、挂起等都要自己来搞定(因为CPU只做计算)。这样做显然很麻烦,许多人曾经尝试过,后来放弃了。

混合实现方式:它的设计理念是希望保留Kernel线程原有架构,又想使用用户线程,轻量级进程依然与Kernel线程一一对应保持不变,唯一变化的就是轻量级进程不再与进程直接挂钩,而是与用户线程挂钩,用户线程并不一定必须与轻量级进程一一对应,而是多对多,就像在使用一个轻量级进程列表一样,这样增加了一层来解除轻量级进程与原进程之间的耦合,可能会使得调度更为灵活。

在以前的JDK版本中,尝试使用UT的方式来实现,但后来放弃了,采用了与Kernel线程对应的方式,至于一些细节,与具体的平台有很大的关系,JVM会适当考虑具体平台的因素去实现,在JVM规范中也没规定过必须如何去实现,所以对于程序员来讲,只需要知道在new Thread(),调用start()方法后,理论上就有一个可以被OS调度的线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