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加盐


1

未来之门

时间倒推回10年前。

2010年11月11日,刚参加完腾讯成立12周年大会的马化腾,意犹未尽。他回到办公室,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写了一封信,发给所有员工。

这封信连同标点和落款,共计1020个字,在互联网上数亿万亿计的文字中,无异于沧海一粟。但是它对于腾讯的意义,却不容小觑。

如同它的标题一样,这封信的重要性在于:“打开未来之门”。

在此之前,QQ奠定的巨量用户基础,让腾讯进入各行业(除了百度把持的搜索和阿里把持的电商),都更顺利一些。

直到360拎着秘密制造的“核武器”,向着腾讯来了一次不惜同归于尽的壮烈冲锋,腾讯才猛然醒悟过来,开始思考另一条“共生共荣”的发展之路。

在《打开未来之门》中,马化腾写道:

如果没有360的发难,我们不会有这么多的痛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反思,因此也就没有今天这么多的感悟。或许未来有一天,当我们走上一个新的高度时,要感谢今天的对手给予我们的磨砺。 ……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过去,我们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现在,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公众、对行业、对未来的敬畏…… ……现在是我们结束这场纷争,打开未来之门的时候。此刻我们站在另一个十二年的起点上。这一刻,也是我们抓住时机,完成一次蜕变的机会。 也许今天我还不能向大家断言会有哪些变化,但我们将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我们将会更加积极推动平台开放,关注产业链的和谐,因为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在这封信之后,开放和共享,成为了腾讯新的标签。

2

天命

未来之门,其实在马化腾写信的三年之前,就已经打开。

开门的人,是乔布斯。2007年,他发布了第一代苹果手机。

尽管这款手机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商业上也并未流行。但正是它,在未来紧闭的大门上,敲响了第一声“knock knock”。

此后,随着2010年iPhone 4的出现和3G网络的普及,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开启。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经历的最大变化,莫过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如果你对这句话有所怀疑,不妨回想一下,10年前你的典型一天是怎样度过,而今天你的典型一天又是怎样度过。可以说,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移动互联网,我们今天的世界,完全会是两个样子。

马化腾可能没有想到,腾讯被迫而选择的开放之路,竟然和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如此严丝合缝地吻合在一起。

也许,这就是天命。

腾讯的“开放”,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指三个层面:开放流量,把流量导给合作伙伴;开放关系链,帮助合作伙伴更多推广;开放技术平台,把腾讯17年的技术平台用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在若干年后,这三个层面的服务,会整合到一起,甚至加上更多的内容,一起形成了腾讯内部一个巨大而重要的部门: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广义上来说,它们一起组成了10年以后腾讯的“云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CSIG的这一次组织架构变革,是腾讯历史上第三次组织架构大变革,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变革,史称“腾讯9.30变革”。

这次变革最核心的理念是:从原来的围绕产品去构建组织结构,转变为围绕客户去构建组织结构。

CSIG所负责的业务,与人们传统上认为腾讯最擅长的业务完全不同。

都说腾讯的基因是to C的基因,但CSIG,是整合了所有to B业务的一个事业群。

人们不免疑虑:腾讯做to B,能行吗?

3

风起,云涌

腾讯开始向外界开放后,QQ空间开放平台出现了一些外部公司开发的游戏,像QQ农场、保卫家园、胡莱三国等。

QQ给这些游戏导入了超大规模的流量,但是也给游戏公司带来了烦恼。很多公司是首次面对如此大流量、高并发的情况。

为了解决当时全民“偷菜”的狂热,腾讯调集了几千台服务器去扩容,对一些头部的游戏公司,腾讯派出了很多工程师,专门驻场去帮忙解决问题。

此时腾讯做的,实际上就是名副其实的云服务,只是当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云”的概念。

直到2013年,腾讯才正式对外公布了云战略。

发布会之前,受命担任腾讯云总裁的邱跃鹏,一晚上没睡好,把短短的发言稿背了又背,第二天还是不敢脱稿,只能逐字逐句念屏幕上的提词,就是生怕有哪一个字讲错,让公众对腾讯的云战略产生误解。

不是邱跃鹏紧张,是腾讯不得不谨慎。

尽管腾讯对内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技术积累,对外也已经默默做了三年云服务,但是作为一个公司战略而公开提出,就不得不面对外界的疑虑:

什么是云?

为什么要上云?

腾讯还做云?

腾讯到底有多少资源来做云?

腾讯能不能投入够?

腾讯能坚持吗?

腾讯内部对这些问题没有过怀疑。他们认为,凭借自己这些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完成向to B业务的迁移,是轻而易举。

没想到,真正做起来,是那么的难。

原来的to C业务,腾讯只要把产品做好,把产品体验搞好,就不愁市场。原来腾讯的所有人的思维和产品,都是按照这个逻辑训练和运作的。

但是to B是全新的逻辑。

首先,to B业务每一个交易涉及的金额是to C的几千倍几万倍,而且决策主体由个人而到公司,决策机制和流程更复杂。

其次,to C的业务,腾讯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消费者去体验、去反馈,但是to B的业务,就必须去深入了解行业,去了解甲方的需求,并且根据甲方要求提供方案。

最后,to C的产品可以是无差异的,几亿人用同一个产品都没问题,但是to B的每一个客户都处于不同的行业,都有不同的需求,很多时候需要定制化。

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CSIG总裁汤道生谈到,做to C的时候,很少有用户会说我要见企业的管理者,但是做to B,稍微大一点的客户,都会希望能和负责人面谈。

可以想象,这种转型是痛苦的,即使强如腾讯,在这上面也摔了无数的跟头。

当腾讯的人把portal(入口)设计得很完美,把文档写得很漂亮时,却发现找不到客户在哪里。

又或者,团队正在开会,客户就过来投诉说,存储全挂掉了,网页都访问不了。

当时腾讯的云团队经常被客户骂:你们这样太不专业了吧,这是一个B端公司该干的事吗?如果你们不是腾讯,我早就怎样怎样了!

据现任腾讯云泛互联网行业产品方案总经理黄炳琪回忆,当时他们好不容易拿到一个10G的大项目,大家都欢欣鼓舞,结果却搞砸了。

当时整个办公区,一下午都没有一个人说话。后来经过团队的排查和努力,最终拿下来了这个单子,客户也对腾讯的技术能力印象深刻。黄炳琪几年之后讲起这段时光,依然眼圈发红。

云团队就这样在客户的责骂声中艰难生长。不过,他们的心态倒也还好:客户能把你叫过去骂,说明还是想用你。

他们一点点地改进服务,提高技术,逐渐赢回了一个又一个标杆客户,终于在全行业树立起了口碑。

4

兄弟

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演了经典一幕:滴滴和快的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补贴大战。

兴高采烈地领着补贴打车的人们不知道,背地里,蜂拥而至的流量,几乎把两家公司的后台冲垮。

滴滴原来预计补贴之下的订单增长是10%,没想到实际增长是500%。这个数据远超滴滴自身的处理能力,如果系统崩溃,客户就全部会流向竞争对手。

滴滴紧急向腾讯求助,腾讯星夜调拨了1000台服务器和一支精锐团队驰援滴滴。两边的技术团队奋战了七天七夜,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后,滴滴的后台系统整体搬迁到腾讯云,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保障,这也是滴滴最终在补贴大战中胜出的关键。

这一役,不管是对滴滴,还是对腾讯云,都意义重大。

为了感谢腾讯的帮助,滴滴打车专门赠给腾讯一幅字,上面就两个字:兄弟!

“兄弟”这两个字,不仅体现在腾讯对客户的帮助中,也体现在腾讯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互帮互助中。

腾讯云其实只是腾讯技术能力开放的一个窗口,其产品有的来自TEG(技术工程事业群),有的来自QQ,有的来自音视频团队,还有的来自游戏等团队。

因此,腾讯对客户提供的云服务,不仅仅是需要腾讯云一个团队的技术和人员支持,其他部门也需要通力协助。

以TEG为例,云团队的人要去开拓客户、帮客户定位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TEG的帮助。有时候,两个部门的人常常要通宵合作,才能完成任务。

有些TEG的人对腾讯云有意见,TEG的负责人卢山站出来,斩钉截铁地说:我讲一下我对腾讯云的态度:往死里帮!

在这样的精神之下,腾讯云才能完成一个又一个无比艰巨的任务。两个部门也因此而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

汤道生后来感叹道:如果没有TEG,没有卢总(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技术工程事业群总裁卢山)的大力的支持,我相信(腾讯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

5

产业互联

腾讯内部其他部门对云团队“往死里帮”,不仅仅是出于兄弟情,更是因为腾讯高层清晰地看到,腾讯的未来的命运,和产业互联网,和云,紧紧捆绑在一起。

如果说,电气革命以后,一个社会、一个产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电”的话,那么,移动互联网革命以后,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就是“云”。

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从电脑到手机,我们用来上网的设备越来越小,但是产生和传输的数据却越来越多。我们不再需要用一晚上的时间把电影下载下来存在硬盘里,而是可以点开一个视频app直接播放。

我们打车、我们玩游戏、我们看直播,并不用把一个系统下到手机上,而是直接通过隐藏在背后的云去调用。

曾几何时,我们用“用电量”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指标,未来,更重要的数据,将是“用云量”。

以前我们说,互联网时代来临以后,所有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而现在人们发现,移动互联网来临以后,所有的生意,又再次值得重做一遍。

用移动互联网改造其他产业,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腾讯曾经因为微信的崛起,抢到了一张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船票,还是头等舱。

但是对于腾讯这等体量的公司来说,拿到船票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腾讯能在这个时代,为其他产业做些什么?

马化腾曾说,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

但问题是,产业互联网天然是一个to B的行业,而腾讯是一家to C起家的公司。如何跨越to C和toB之间的鸿沟,是腾讯面对的巨大难题。

腾讯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路子:利用上半场服务用户的基础,帮助产业与消费者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新型连接生态。

须知,所有to B的业务,最终也是面向消费者的。而腾讯经过互联网上半场的锤炼,已经对to C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经验和能力,是所有企业梦寐以求的。

所以,当腾讯云开始服务于B端的企业时,实际上是把腾讯多年来to C的能力,以云服务的方式,提炼、传递给B端企业。腾讯在社交、视频、游戏等领域,经验和能力在全中国无出其右者,凡是做这些方面业务的公司,腾讯都可以向他们提供技术服务、经验传授和流量支撑。

在无数我们看不见的角落,前台是各种各样的公司在服务消费者,后端,是腾讯云在作为支撑。

腾讯云和我们每个人的关联,还不仅于此:

2020年,汹涌的疫情之下,腾讯云开发出的防疫健康码,已经成为我们每人出行的必需;

腾讯课堂,已经成为很多学校上课的必需;

腾讯会议和企业微信,已经成为很多公司办公的必需;

今年的广交会,也由腾讯云整个搬到了线上;

正在开展的第七次人口普查,背后是腾讯云在做技术支持……

我们不需要去感知某一朵云,但我们知道,它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6

半条命

从腾讯开始向外界提供云服务起,时间过去了10年;从腾讯正式提出云战略起,时间过去了7年;从腾讯正式组建CSIG算起,时间仅仅过去了两年。目前,腾讯云已经是全球第五,中国第二大云服务商。

2019年,腾讯云创造了一个“双百”记录:全网服务器总量已经超过100万台,带宽峰值也突破100T。这两个数字,都是首次有中国企业做到。

这一年,腾讯云的营收达到170亿元,在全球主要云服务商中增速排名第一。

在10年前的那封信上,马化腾曾经说道:

腾讯从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每一个时刻都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刻。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始终担心某个疏漏随时会给我们致命一击,始终担心用户会抛弃我们。

他的解决之道,是通过开放、共享,把腾讯的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

如果说微信属于腾讯自己掌握的半条命的一部分,那么云,就是连接腾讯另外半条命的纽带。

腾讯交出的半条命,并没有让自己受损。相反,腾讯打造的巨大生态系统,让无数产业因此而更加欣欣向荣;而腾讯自己,也因为有了这些合作伙伴,而更加稳健,更加成功。

如果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发现,是产业互联网和云,最终让腾讯推开了未来之门,获得了新生。

就在上个月,笔者亲身经历了一个创业团队的争执:

负责市场的合伙人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推广计划,负责财务的合伙人坚决不同意。

他说:“按照这种设想的模式和速度,项目一启动就会被巨量订单和海量数据压垮,初创公司不可能承受这么巨大的服务器开支和算力投入。”

这时,负责技术的合伙人,用一句话结束了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