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两会,“新基建”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让“城市大脑”变得更聪明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破局的关键。正在进行中的2021年全国两会,关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讨论持续升温。有代表就提出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一体化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核心内容就是之一就是: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在这样的宏伟蓝图之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更应该未雨绸缪、布局谋篇。

2024年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方案77页PPT 智慧城市2035_区块链

新型智慧城市“新”在哪

自从2008年“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到2012年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正式启动直至现在,全国目前已有500多座城市明确提出或正在建设智慧城市。人们对于智慧城市的内涵、智慧城市建设的路径和方法等问题的认知从模糊到逐渐清晰。同时,伴随着技术的创新与演进,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从最初以“建系统”为出发点,到后来倾力“城市大脑”的建设,再到现在全面进入新型智慧城市发展阶段。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这是城市发展和升级的必由之路。今天,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也是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而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出现正好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有力武器。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技术新、目标新、路径新、场景新……具体来看,以5G建设为新起点,提升城市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以企业的智能化重塑为目标,构建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持续进化的一体化智能体系;通过智能化充分释放数据生产要素的价值,支撑以人为本的智慧社会的达成;由点及线再到面,智慧应用的场景将覆盖城市的各个行业、领域和地理范围,最终将实现全场景智慧。

总而言之,新型智慧城市是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治理和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也是打造智能社会、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途径,更是以人为本,将智慧带入到城市的每个主体、每个空间、每个过程,让城市更加智慧、更加聪明,市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及可靠保障。

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但是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仍有许多短板要补齐,比如重建设轻应用,资源和数据的整合与共享水平不高,城市的智慧能力不足,会听会看但缺乏智能的思考,缺少与时俱进的评价指标与体系,以及人才短缺等。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要实现技术架构的创新,更要采用先进的理念和创新的管理体系及方法。

仅有城市大脑是不够的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以前,各地方、各部门各自为政,按照自己的理解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相对分散和无序,且缺乏顶层设计,在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方面遇到了不少阻力,只是实现了城市部分空间的可视化和简单的智慧调度。

进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阶段,人们普遍认识到,拥有一个会思考的智能大脑是打开智慧城市的一把“金钥匙”。于是,各种功能、各具特色的“城市大脑”“智能大脑”层出不穷,有的侧重底层架构打通,有的擅长整合应用,还有的从城市安全入手。客观地说,无论是城市大脑还是智能大脑,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将算力、数据和算法有机结合,通过全面的云服务能力,为整个城市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数字化底座和智能化的管控,从而促进了政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

但是,新型智慧城市仅仅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就足够了吗?就像人不仅要用大脑来思考和进行控制,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协调的四肢,这样才能行动自如。同理,新型智慧城市不仅要有“大脑”,还要有智能联接作为“躯干”,智能交互作为“五官”和“手脚”,这样才能构成有效覆盖整个城市的包含“感、传、知、用”等在内的完整系统,再加上如血液般贯穿城市的全域数据,一个开放的、自适应、自学习、智慧的城市才能最终展现在我们眼前。

一句话,面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诸多挑战,城市数字大脑需要升级为城市智能体。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得到了印证。

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华为将城市智能体定义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参考架构,它以云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旨在构建一个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和持续进化的、开放的智能系统。

2024年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方案77页PPT 智慧城市2035_大数据_02

智能体架构图

智能体是一个包含“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和智慧应用”四层架构在内的完整体系。具体来说,智能中枢是智能体的“大脑和决策系统”,其核心是混合云底座和三个使能,即应用使能、数据使能、AI使能。智能中枢处于中心地位,起到主导作用,可实现集中管理,以及全局的调度、连通和集成。

智能联接如同人体的核心支撑——躯干,它通过5G等物理联接,可实现无缝覆盖、万物互联。在智能联接的基础上,通过华为云ROMA可实现应用和数据协同,盘活历史应用和数据资产,实现数据资产在新老应用之间的流动和共享,打造“应用一张网,数据一盘棋”,并通过华为WeLink实现人与组织的协同,让企业的员工、客户与伙伴共享智能体带来的全新体验。

智能交互则是城市智能体的“五官和手脚”,在智能中枢的管控和智能联接的协调之下,让智能体成为一个可感知、能执行的系统。智能交互的核心技术是边云协同操作系统IEF,它可内置于各种合作伙伴的设备之中,让这些设备成为华为云的智能边缘,实现智能按需部署。

城市智不智慧到底谁说了算?当然是用户。智慧应用就像是一个交互界面,是城市智能体的价值呈现,可以让用户拥有最直接的智慧体验。智慧应用通过与客户、伙伴的协同创新,重构体验、优化流程、使能创新。只有聚焦业务部门关心的问题和场景,才更容易打造出更具价值的智慧应用。

经过上述分析,您可能也会更加认同,新型智慧城市需要面向未来智慧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完整的智能体作为核心支撑。智能体正是这样一个完整闭环和自生长的体系及参考架构,它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协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灵活的适用性。

在实践中,这一点已得到了充分验证。截至目前,华为已携手深圳、成都、福州、南昌、长春、哈尔滨等地共建城市智能体,为城市的全场景智慧化发展提供全新参考和建设支撑。

深圳亮出城市智能体新名片

城市智能体究竟如何支撑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行?百闻不如一见,在深圳最先落地的鹏城智能体最具说服力,也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标杆。在2021年全国两会的会场,《中国新闻周刊》刊载的“新型智慧城市的深圳模式”一文引起了代表们的关注。到2025年,深圳将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鹏城智能体,成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其中鹏城智能体将对深圳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关键引领作用。

2020年9月,深圳市与华为宣布共建鹏城智能体、打造数字经济样板城市的新征程。鹏城智能体以“数据”为基础,融合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基、数网、数纽、数脑、数体”系列工程,打造数据驱动的、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城市级一体化智能协同体系。

鹏城智能体拥有数据驱动、智能感知、深度学习、一体协同四大特点,是深圳在数字空间的完整映射,它用“数字世界”的超强能力,赋能有限的“物理世界”,从而实现城市全域感知、全网协同、全业务融合和全场景智慧,让深圳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主动、精准、智能、高效的城市服务。

2024年新型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方案77页PPT 智慧城市2035_人工智能_03

如今,深圳已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进驻网上办事平台,全市95%以上个人事项和70%以上法人事项都进入了“i深圳”。“i深圳”汇聚融合了全市8230项服务数据,累计注册用户数1391万,为市民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服务。以人为本,从数字化向智慧化升级,这是深圳打造新型智慧城市的坚定选择,它依托的是全面和智慧化的顶层设计,而鹏城智能体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

深圳只是众多新型智慧城市的一个典型样板,华为希望通过在5G、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持续技术创新,以及城市智能体的优势和全面能力,助力国内城市实现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跃升。智能体不仅是一个参考架构,更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华为将携手更多合作伙伴,基于智能体共同打造面向不同行业场景的落地解决方案,进一步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让全场景智慧的梦想照进现实。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事半功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政府部门与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提速。作为基座和动力来源,政府部门将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与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有代表建议,要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云、大、物、智、链”,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建设新型智慧示范城市,打造数字中国。

2021年伊始,一大批新基建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国内多个城市发布了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可以预见,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城市的交通、医疗、公共服务,以及政务服务等都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从新冠疫情爆发后的积极有效应对已经可以看出端倪。

以新基建为契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将快马加鞭,有智能体作为顶层设计和参考架构,相信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