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DT在业界是经常使用的一个算法,面试也经常会问到些八股,不过我做NLP,所以感觉被问的还不算多,但考虑到自己对这个算法的各种原理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还是决定做一下相关的笔记。



结构原理


首先,GBDT的全称为梯度提升决策树,显然这里的boosting(提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模型集成的一个思想,另外RF(随机森林)使用的是bagging的集成思想。

GBDT的base model为CART树(卡特树),也就是说GBDT就是CART树经过boosting集成的方式得到的一个集成算法。

1、决策树介绍

这里先对几个决策树进行介绍,常见的决策树有:

  • ID3决策树
  • C4.5决策树
  • CART树

ID3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以什么指标来进行特征选择,其中ID3以信息增益来进行特征选择。特征A对训练集D的信息增益G(D,A),定义为集合D的信息熵H(D),与特征A给定条件下D的条件熵H(D|A)之差。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决策树

ID3的缺点:

  • 偏向于取值较多的特征
  • 对训练样本的质量的依赖性强

C4.5

特征选择标准为:信息增益比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GBDT模型python案例_02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信息增益_03

n表示特征A的取值个数,C4.5的缺点:

  • 偏向于取值较少的特征
  • 分而治之,局部最优

CART

全称为分类与回归树

分类:输出离散值,以基尼系数作为特征选择的指标

回归:输出是连续值,以平方误差作为特征选择的指标

GBDT中用的是回归树,下面看看CART树的伪代码:


输入:训练数据集D={(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特征选择_04,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信息增益_05),…,(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决策树_06,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决策树_07)},其中Y是连续变量

输出:提升树f(x)


在训练数据集所在的输入空间中,递归地将每个区域划分为两个子区域并决定每个子区域上的输出值,构建二叉树:

(1)选择最优切分变量j与切分点s,求解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决策树_08

遍历变量j,对固定的切分变量j扫描切分点s,选择使达到最小值的(j,s)对

(2)用选定对(j,s)划分区域并决定相应的输出值: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信息增益_09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特征选择_10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信息增益_11

(3)继续对两个子区域调用步骤(1)(2),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4)将输入空间划分为M个区域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决策树_12,…,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决策树_13,生成决策树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特征选择_14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GBDT模型python案例_15表示指示函数,当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信息增益_16时,I=1;否则为0


2、GBDT相关介绍

GBDT的算法计算流程如下:

(1)初始化弱学习器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GBDT模型python案例_17

(2)对m=1,2,…,M,进行如下操作:

  • 对每个样本计算负梯度,(当损失函数为mse时,也被称作残差)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信息增益_18

  • 将得到的负梯度作为样本新的真实值,并将数据(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决策树_19,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GBDT模型python案例_20),i=1,2,…,N作为下棵树的训练数据,得到一棵新的回归树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决策树_21,其对应的叶子节点区域为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GBDT模型python案例_22,j=1,2,…,J,其中J为回归树的叶子节点个数
  • 对叶子区域j=1,2,…,J计算最佳拟合值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特征选择_23

  • 更新弱学习器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特征选择_24

  • 得到最终的学习器

GBDT模型python案例 gbdt原理详解_信息增益_25

需要注意的是,GBDT拟合的是负梯度,当损失函数为mse时,负梯度的计算结果与残差的计算结果相等,此时拟合残差才成立

码一个关于GBDT的ppt:

http://www.ccs.neu.edu/home/vip/teach/MLcourse/4_boosting/slides/gradient_boosting.pdf



如何使用




对于GBDT已经被sklearn封装好了,如果只是掉包的话,可以通过下面实现: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GradientBoostingRegressor
estimator=GradientBoostingRegressor(random_state=10)

关于GBDT的源码,在网上也可以搜到很多,总体的实现也就是一个定义、训练和预测三个部分,定义的话根据n_estimators定义多个CART树,训练过程中对负梯度进行拟合就可以了。

假设我们已经实现了CART树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实现GBDT

from CARTRegression import CARTRegression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GBDT:
  def __init__(self,n_estimators=3):
    self.trees=[]
    self.n_estimators=n_estimators
  
  def fit(self,x,y):
    residual=y
    for i in range(self.n_estimators):
      model=CARTRegression()
      model.fit(x,residual)
      self.trees.append(model)
      pred=model.predict(x)
      residual-=pred
  
  def predict(self,x):
    y=np.zeros(x.shape[0])
    for model in self.trees:
      new_pred=np.array(model.predict(x))
      y+=new_pred
    return y
  
def MSE(pred,true):
  r=0
  for i in range(len(pred)):
    r+=(pred[i]-true[i])**2
  return r

代码参考:

CART部分:
https://github.com/lipengyuer/DataScience/blob/master/src/algoritm/CARTRegression.py

GBDT部分
https://github.com/lipengyuer/DataScience/blob/master/src/algoritm/GBDTRegression.py

3、GBDT的剪枝

关于GBDT的剪枝自己没有尝试过,不过在平时做算法题时,使用递归时通常会使用剪枝的操作,代码实现原理应该是相同的

决策树剪枝一般是为了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有预剪枝和后剪枝两种

预剪枝

在生成决策树的过程中,计算当前划分是否能带来模型泛化能力的提升,如果不能则停止树的生长。判断方式如下:

  • 当树达到一定深度时,停止树的生长
  • 当到达当前节点的样本数量小于某个阈值时
  • 计算每次分裂在验证集的效果,当小于某个阈值时,停止

后剪枝

先生成决策树,然后从最底层向上计算是否需要剪枝。剪枝的过程是将子树删除,用一个叶子节点替代,后剪枝也可以通过在验证集上的准确率进行判断,如果剪枝后准确率有所提升,则剪枝。

相比于预剪枝,后剪枝的泛化能力更强,但是时间开销更大

后剪枝方法:

  • 错误率剪枝
  • 悲观剪枝
  • 代价复杂度剪枝
  • 最小误差剪枝
  • CVP/OPP



相关总结


GBDT在面试中常问到的有:boosting的集成方式、拟合目标以及与其他树模型的一些对比,如RF、XGB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