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Day 5
- 二维数组
- 递归
Day 5
2019年4月5日。
这是我学习Java的第五天。
这一天,我学到了以下的知识。
二维数组
指的是数组中的元素是一维数组,数组嵌套数组。
格式1如下:
格式2如下:
格式3如下:
二维数组的部分算法(遍历,求和,杨辉三角形)
- 遍历
思路:通过两层for循环来实现。
外循环控制的是二维数组的长度,其实就是一维数组的个数。
内循环控制的是一维数组的长度。
代码如下:
}
- 求和
思路:通过遍历进行数组中的每个数值的累加。
需求:公司年销售额求和
某公司按照季度和月份统计的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第一季度:22,66,44
第二季度:77,33,88
第三季度:25,45,65
第四季度:11,66,99
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ArrayDemo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数组长度过大会造成堆内存溢出 // int[] arr = new int[900000000]; //A: //案例演示 //需求:公司年销售额求和 //某公司按照季度和月份统计的数据如下:单位(万元) //第一季度:22, 66, 44 //第二季度:77, 33, 88 //第三季度:25, 45, 65 //第四季度:11, 66, 99 int[][] arr = {{22, 66, 44}, {77, 33, 88}, {25, 45, 65}, {11, 66, 99}}; //遍历二维数租,求和 int sum = 0; for (int i = 0; i < arr.length; i++) { //System.out.println(arr[i]); for (int j = 0; j < arr[i].length; j++) { sum += arr[i][j]; } } System.out.println("总销售额:" + sum); } }
- 杨辉三角形
需求:打印杨辉三角形(行数可以键盘录入)
//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
分析规律:
1.每一行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都是1
2.从第三行开始,中间的数等于我上一行的前一列的数和我上一行本列的数之和
代码如下:
递归
在Java中,指的是在方法中调用方法的这种现象,称之为递归。
注意事项:
- 递归要有出口,没有出口就是死递归,会造成栈溢出
- 递归的次数不宜过多,过多也会造成溢出
- 思想:拆分合并
递归的经典算法(5的阶乘,斐波那契数列)
- 5的阶乘
思路:将问题缩小化。即将求5!拆分成求4!与5相乘。
随后,再将4!拆分成3!与4相乘。
像这样层层简化问题,最后再合并,即可求取5!
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My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求 5的阶乘 //用递归来做 int r= jieCheng(5); System.out.println("结果是"+r); } private static int jieCheng(int i) { if(i==1){ return 1; }else{ return i*jieCheng(i-1); } } }
- 斐波那契数列
需求:兔子问题(斐波那契数列)
有一对兔子,从出生后第3个月起每个月都生一对兔子,
小兔子长到第三个月后每个月又生一对兔子,
假如兔子都不死,问第二十个月的兔子对数为多少?
月份 兔子的对数
1 1
2 1
3 2
4 3
5 5
6 8
7 13
8 21
规律:1 1 2 3 5 8 13 21 从第三个数开始,这个数等于前两个数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
代码如下:
面向对象
是基于面向过程来说的。其特性如下:
- 概述:当需求单一,或者简单时,我们一步一步去操作没问题,并且效率也挺高。
可随着需求的更改,功能的增多,发现需要面对每一个步骤很麻烦了。这时就开始思索,能不能把这些步骤和功能在进行封装,封装时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不同的封装,功能类似的封装在一起。
这样结构就清晰了很多。用的时候,找到对应的类就可以了。这就是面向对象的思想。 - 思想特点:
a:是一种更符合我们思想习惯的思想
b:可以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c:将我们从执行者变成了指挥者,角色发生了转换 - 特征:封装(encapsulation),继承(inheritance),多态(polymorphism)
- 面向对象开发:就是不断的创建对象,使用对象,指挥对象做事情
- 类和对象的区别是:
a:类:是一组相关的属性和行为的集合
b:对象:是该类事物的具体体现
c:举例:
类——学生
对象——班长就是一个对象
类
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直接使用其属性和功能。要使用该类,就必须要对类进行实例化。所谓实例化,就是用关键字new来创建该类的对象。有了对象之后,通过对象调用类中的属性(成员变量)和功能(成员方法)。
其中:
- 成员变量 :和以前定义变量是一样的,只不过位置发生了改变。在类中,方法外。且有默认值
- 成员方法:和以前定义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把static去掉,后面在详细讲解static的作用。
对象
一个类可以创建很多对象,对象的调用方法如下所示:
- 创建对象的格式:
- 使用成员变量的格式:
- 使用成员方法的格式:
例子:定义一个学生类Student,且用测试类MyTest进行调用,如下所示:
- Student类代码如下:
- MyTest类代码如下:
局部变量和成员变量的区别
- 局部变量:定义在方法中或方法声明上的变量(形参)
- 成员变量:定义在类中方法外的变量
它们的区别如下所示:
- 在类中的位置不同
成员变量:在类中方法外
局部变量:在方法定义中或者方法声明上 - 在内存中的位置不同
成员变量:在堆内存
局部变量:在栈内存 - 生命周期不同
成员变量:随着对象的创建而存在,随着对象的消失而消失
局部变量:随着方法的调用而存在,随着方法的调用完毕而消失 - 初始化值不同
成员变量:有默认初始化值
局部变量:没有默认初始化值,必须定义,赋值,然后才能使用。
相关的注意事项
- 只有一个类可用public修饰,一般用public装饰主类(有main方法的类)
- 变量的访问原则:遵循就近原则(方法中要访问一个变量,会先在局部位置找,找到就是用。如果找不到,就会去成员位置找,找到就使用)
- 如果有一个方法的形参,要一个class类型,那么就传一个该类的对象。
- 基本数据类型,作为参数传递,形参的改变,不影响实参。
- 引用数据类型,作为参数传递,形参的改变,会影响实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