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建质量的内容建设
我理解的内件质量,包括这六个步骤:代码扫描、自动打包、开发自测、冒烟功能/接口测试、代码覆盖率、代码审核。
代码扫描
对开发提交的代码,根据定义的扫描规则,进行代码的规则等方面的扫描。(这个过程,需要用户自定义扫描的对象、对于误判情况的反馈、扫描出的问题的解决等等)
自动打包
打包后,将新包提交给测试,测试进行测试等操作。但是如果打包的时长太长,而且不管改动大小都要打整个包,因此出个新包比较困难。最方便的方法是:每个模块都能支持打小包(类似打KB包)、提供一键安装脚本(安装的过程要比KB包简单)。自动化实现了打、安装小包,就可以随时跑单测/接口测试用例、功能用例,快速验证改动是否正确。最好既支持打完整的安装包,也支持按需打小包。
开发自测
开发自测(单元测试、接口测试等形式)是内建质量改进活动的最重要部分,也是效果最明显的一步。
冒烟/接口/功能测试
接口/功能自动化测试,最终达成的效果是:可单独构建执行,也可由开发人员的工作流调用执行。
冒烟测试的内容可以是接口/功能自动化测试中的BVT用例,可保证最基本功能的验证。
代码覆盖率
代码覆盖率可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哪些代码逻辑没有被测试到,可作为确定测试范围的一个参考。
代码覆盖率数据,可侧面反应开发自测的效果。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代码覆盖率数字。
代码审核
代码Review是具有人为主观性的,要做出效果,必须满足:
- 高要求的审核者
- 审核者的时间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