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在公众号“MZ信息化咨询杂谈”同步更新,习惯公众号阅读的朋友可直接关注公众号哦。


次级成本要素是SAP CO模块中的特有概念,其实我们可以把次级成本要素理解为表外科目或者结转科目。


就是不体现在财务报表中的科目,这些科目仅在CO中体现成本的流转,而不需要对外报告,仅供CO内部使用。


比如31类别的次级成本要素,就是用于体现把结果分析(Result Analysis)的计算的结果,再把结果分析的结果传输到FI模块中产生会计凭证(可以选择传输,也可以选择不传输,取决于具体业务需求)。



42类别的次级成本要素,用于打包结转一些费用,这个“打包结转”是针对成本中心的,比如一个公司有个食堂,食堂会发生购买材料的费用、人工费用、机器设备费用等,这些费用如果分配给其他部门,对于其他部门来说不需要看到具体的费用,而只需要看到分配的食堂费用是多少就可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42类型的成本要素作为结转科目体现这个“打包结转”。


43类型其实也是类似“打包结转”,因为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也不需要看到很明细的成本,只需要按照分组查看成本即可,比如料、工、费各是多少,而无需看到“工”中的工资、加班费、社保、公积金、税分别是多少,从CO角度,“工”这个费就是代表了FI中的工资、加班费、社保、公积金,其实也是“打包结转”。


更通俗的说,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从一个门进去,花了个妆,变了个样子,但是本来的面目并没有变。从S4版本开始,SAP已经把次级成本要素也归在会计科目中统一维护了。


次级成本要素并不能凭空产生,它承担或者分配的金额一定是从成本费用科目来的,只是在成本流转中代表了某个或者某些成本费用科目,从而在不同的成本对象中进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