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内存

1.1、计算机硬件内存架构。

  计算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和内存的交互是最频繁的,内存是我们的高速缓存区。用户磁盘和CPU的交互,而CPU运转速度越来越快,磁盘远远跟不上CPU的读写速度,才设计了内存,用户缓存用户IO等待导致CPU的等待成本。但是随着CPU的发展,内存的读写速度也远远跟不上CPU的读写速度,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纠纷,CPU厂商在每颗CPU上加入了高速缓存,用来缓解这种症状,CPU与内存的交互如下图:

计算机内存_高速缓存

速缓存读取数据和向其中写入数据,当运算结束之后,再将高速缓存中的数据刷新到主存当中。
  同样,我们知道单核CPU的主频不可能无限增长,想要提升性能,需要多个处理器协同工作,Intel总裁贝瑞特单膝下跪事件标识着多核时代的到来。
  基于高速缓存的存储交互很好的解决了处理器与内存之间的矛盾,也引入了新的问题:缓存一致性问题。在多处理器系统中,每个处理器有自己的高速缓存,而他们又共享同一块内存(主存),当多个处理器运算都涉及到同一块内存区域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缓存不一致的问题,比如下面这段代码:

i=i+1;

 

当线程执行这个语句时,会先从主存当中读取i的值,然后复制一份到高速缓存当中,然后CPU执行指令对i进行加1操作,然后将数据写入高速缓存,最后将高速缓存中i最新的值刷新到主存当中。
  这个代码在单线程中运行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在多线程中运行就会有问题了。在多核CPU中,每条线程可能运行于不同的CPU中,因此每个线程运行时有自己的高速缓存(对单核CPU来说,其实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只不过是以线程调度的形式来分别执行的)。本文我们以多核CPU为例。
  假设同时有2个线程执行这段代码,假如初始时i的值为0,那么我们希望两个线程执行完之后i的值变为2,但是事实会是这样吗?
  可能存在下面一种情况:初始时,两个线程分别读取i的值存入各自所在的CPU的高速缓存当中,然后线程1进行加1操作,然后把i的最新值1写入到内存。此时线程2的高速缓存当中i的值还是0,进行加1操作之后,i的值为1,然后线程2把i的值写入内存。
  最终结果i的值是1,而不是2,这就是缓存一致性问题。通常称这种被多个线程访问的变量为共享变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变量在多个CPU中都存在缓存(一般在多线程编程时才会出现),那么就可能存在缓存不一致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硬件层面的解决办法有两种:
  ( 1 )通过在总线加LOCK#锁的方式。
  在早期的CPU当中,是通过在总线上加LOCK#锁的形式来解决缓存不一致的问题。因为CPU和其他部件进行通信都是通过总线来进行的,如果对总线加LOCK#锁的话,也就是说阻塞了其他CPU对其他部件访问(如内存),从而使得只能有一个CPU能使用这个变量的内存。
  但是这种方式会有一个问题,由于在锁住总线期间,其他CPU无法访问内存,导致效率低下。
  ( 2 )通过缓存一致性协议。
  需要各个处理器运行时都遵守一些协议,在运行时将需要这些协议保存数据的一致性。协议包括:MSI/MESI/MOSI/Synapse/Firely/DragonProtocol等。
  最出名的就是Intel的MESI协议,MESI协议保证了每个缓存中使用的共享变量的副本是一致的。它核心的思想是:当CPU写数据时,如果发现操作的变量是共享变量,即在其他CPU中也存在该变量的副本,会发出信号通知其他CPU将该变量的缓存行置为无效状态,因此当其他CPU需要读取这个变量时,发现自己缓存中缓存该变量的缓存行是无效的,那么它就会从内存重新读取。

计算机内存_高速缓存_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