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仅供参考,有错必纠

学习书目:《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文章目录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假设与理论



形成研究假设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正是因为假设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研究区别于常识。

对科学研究的假设有3个要求:

  • 一是假设必须是可以证伪的,即通过系统的研究设计能够证明它的对与错。
  • 二是假设必须是可以量化表达的,这一点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区别于描述性研究的标志。
  • 三是假设必须简单,不能附加其他太多的条件。

由于人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任何一个变量都不能完整地预测人的行为。所以,社会心理学在解释因素效应的时候的解释度不会很高,大部分时候仅仅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异即可。为了解释更多的变异,有些研究者会把更多的因素考虑进来,但这种做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会出现所谓的折扣效应——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会因为其他可能变量的出现而受到影响,使得解释度降低。从这一点来讲,在一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不宜考虑过多的影响因素,两个或者最多三个因素就足够了。

随着人们对研究假设的不断验证,这时候理论就出现了。理论是一套有组织的原则,用它来对观测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构建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建构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使得我们对现象的解释更清晰。

通常情况下,评价一个理论好坏的标准有4个:

  • 准确性
  • 一致性
  • 简洁性
  • 广泛性

概括起来说,如果几个理论在其他方面相同,而其中某一个形式更简洁,表述更准确;能囊括所有的相关信息,并前后保持一致,那么这个理论就是最好的。

社会心理学有许多理论,这些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价值:

  • 一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和现有的知识,比如对人类利他行为的探讨;
  • 理论能解释已有的现象,人们构建理论就是为了在一个科学完整的框架内解释一系列的现象;
  • 理论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正是因为有了理论,我们可以预测在某种情境之下人的行为反应;
  • 理论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作用,我们能够从理论中演绎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从而使理论得到进一步的检验与发展。

与牛顿力学或量子力学不同,社会心理学中没有一个能囊括所有现象的理论,即使像弗洛伊德和皮亚杰这样伟大的人也没有做到。实际上,社会心理学家建立的是更精确的“微理论”,这些理论强调人们行动的某一具体方面,能够对这些行为做出预测,并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加以检验。

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一个初学社会心理学的学生,往往会对这个学科缺乏共识感到惊讶,而这种缺乏共识从某个角度上说,反映了社会心理学依然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在这样的发展阶段中,不成熟的理论与混杂甚至对立的理论共同存在,二者的争论恰恰可以推动理论和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领域明显不同的两种研究取向。来自社会学领域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讨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领域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

在研究的取向上,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地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主动去适应环境,这种倾向在美国的社会心理学中居于主导地位。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 社会层面
  • 个人层面
  • 人际层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提出问题



在社会心理学中,常常从两个方面考虑提出研究的问题:

●一是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该理论。

●二是从实践中提出问题,这类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更多有关某一特殊现象的资料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提出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理论中演绎出的研究问题,对研究者的理论素养要求很高,它需要研究者掌握很丰富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知识往往建立在阅读大量文献基础上。从以往的研究中,能够知道你所选择的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实际中提出问题相对要容易一些,但如何把以往的理论和所提出的问题结合起来,使研究的问题有坚实的理论背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要想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并让人们觉得你的研究很有价值,必须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如何阅读文献



反正这点就是挺重要的,大概有这么几点:

  • 参考心理学教科书
  • 心理学文摘(PA)
  • 电子数据库,比如PsycLIT、PsyINFO
  • 万维网、新闻、报纸

研究方法选择



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但无非可以分成两大类:

  • 相关研究
  • 实验研究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相关经常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相关可以分为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

相关研究的最大缺陷是它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因果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在有的时候,二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存在相关并不说明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感兴趣的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实验研究的最大优点是因为它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所以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

在实验研究中,根据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程度,可以把实验研究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



收集数据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中收集材料的方法有下面几种:

  • 观察法
  • 调查法
  • 实验法
  • 档案研究法
  • 元分析方法


研究的设计



一旦确定了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之后,研究者就可以对研究加以设计并进行实际研究了。研究设计首先要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者操纵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并且考察这些操纵对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作用。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 样本的代表性
  • 实验者偏差
  • 被试偏差
  • 伦理问题


论文撰写

(略)



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



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研究,而即使同一层面中的问题也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



生物理论



按照生物理论的观点,人的许多生物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特质在决定行为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物因素限制了人类能力的极限以及人所能接收到的刺激的范围。

生物理论强调两个方面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一是本能,二是遗传差异。

总之,生物理论强调,所有行为——包括社会行为,可以用个体的生物本质,如遗传特性、本能及生理方面的原因加以解释。

但显然本能论的解释缺乏科学性,因此尽管有人对此很热衷,但众多的心理学家并不承认它。



学习理论



许多年来,欧美的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从学习的角度看待并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学习理论也因此被看成是最为重要的理论。与生物理论强调的因素不同,学习理论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学习理论认为,在任何情境下每个人都会学到某种行为,在多次学习之后还会成为习惯。以后当相同或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个体将会采取惯用的方式做反应。



(1)学习理论的机制

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主要有三种机制:

  • 一是联结(association):又称经典条件作用;
  • 二是强化(reinforcement):这是学习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学会一种特别的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经常伴随着愉快、能满足某种需要,或者可以避免某种不愉快的后果;
  • 三是模仿(imitation):人们也会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及行为学习社会态度与行为。


(2)学习理论的特点

学习理论有三个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其他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没有的:

  • 一是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学习理论强调过去经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忽略了当时的情境细节。
  • 二是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
  • 三是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表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


诱因理论



诱因理论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动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认为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

社会心理学中有3种重要的诱因理论:理性决策论、交换理论、需求满足论

  • 理性决策论

理性决策论是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基本看法,这种理论假设: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们会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的方式选出最佳行为,也就是以最低代价获得最大利益。

这一类型的理论很多,其中以Edwards论最有代表性。该理论认为在决策的时候,人们以对下列两项因素所做的判断结果为基础:某一决策各种可能后果的价值(结果的重要性);某一决策后果真正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实现某种结果的概率)。



  • 交换理论

将理性选择扩大到二个人之间的互动时,便是交换理论,这一理论将人际互动视为彼此所做的一连串理性决策。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互动取决于彼此对各种结果的代价及利益所做的评估。

社会交换理论的重点在于强调相对代价及利益,该理论在分析协商情境时很有价值。协商实际上就是两个人或两个团体通过交换达成利益的一致。

  • 需求满足论

需求满足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一个人之所以有某种行为,是因为这些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与学习理论不同,诱因理论将重点放在当时情境下各种可能行为的相对利益或损失,而不是强调过去的习惯。也就是说它认为行为的起因在于个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诱因理论关心个人内在状态,而不只是外部环境。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人们常常很自然地把对某一社会情境的知觉、想法和信念组织成一种简单而又有意义的形式,就像对物体的知觉一样。并且不管社会情境如何错综复杂,人们都会将它变得有规律。这种对环境的知觉、组织及解释影响了一个人对社会情境的反应,而这个解释社会事物的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社会认知。

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 分类:人们知觉事物的时候,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分类。比如人们看到一个人时,常常最先依据性别的相似性把他归入男性或女性。
  • 聚焦:也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之上,忽略背景的影响。比如一个高大的成年人站在一群幼儿之中,我们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成年人身上。

由于分类和聚焦的缘故,人们往往存在着按照某种方式对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并且这种将事物加以组织的倾向非常强烈。

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

  • 归因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想说明我们如何解释事件的原因。比如当一个人喊救命时,我们会对他喊叫的原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会影响我们是否决定去救他。
  • 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主要解释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使二者协调一致。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与社会学紧密联系的一种理论,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社会角色提供的。角色是指一套与个体在社会中所处地位有关的思想、信念与行为方式。

角色理论没有强调行为的某一种单一决定因素,如态度、人格或动机等,而是从角色、角色期望、角色技能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去解释行为的原因,角色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为什么人们的行为会随着他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人能否认清自己的角色以及能否遵守角色规范对他的行为的适应性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