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程序员的README》这本书中,首次得知在职场中的一些常见心理现象,再对比回自己的经历,才发觉原来我也曾经犯过这些错误。

冒充者综合症

大多数新手工程师在开始工作时处于“有意识的无能力”阶段。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其他人似乎早已遥遥领先。你可能会担心你不属于这个行业,或者找到工作只是运气好。对自己苛责很容易,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我们多么频繁地告诉工程师他们做得很好,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即使他们升职了,还是不信!这让他们感到很不舒服。他们说他们只是很幸运,他们不值得别人认可,或者是升职标准太宽松了。

注:这个是我所曾经犯过的错误,我清楚的记得以前我常对下属讲这样的话:我能做你们的manager,纯粹只是因为我的运气好,我加入公司的时间比你们早。而这导致的一个问题是,让我觉得是下属反而也会这么来想你,从工程师的角度,觉得你技术上也没能力,碰什么带领我们,因此在做一些技术相关的决策的时候,使他们常常抱持怀疑的态度,反而不利于项目的推进。

然后有一年,老板要升我职,我也一直在那推拖,觉得自己团队还没带好,直到后来自己发觉自己不适合做manager而转回IC后,才真正完成升职流程。

邓宁-克鲁格效应

与冒充者综合征相反的是邓宁-克鲁格效应。这是一种认知偏见,人们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有能力。处于“无意识的无能力”阶段的工程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所以他们不能准确地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表现。他们太自信了。他们总是到处批判公司的技术栈,抱怨代码的质量,贬低设计。他们确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他们的默认模式是直接回绝或无视反馈。拒绝所有的建议会亮起一盏巨大的红灯:完全自信标志着盲点。

注:我在team里一个小伙子身上看到了这个情况,实际上他还只是个新手工程师,code方面也完全没有出过成果或作品,反而天天在高谈阔论各种技术架构,讨论技术选型和解决方案,完全脱离实际工作需求。结果自然是项目delay且没有进展,每次问起进度,他总反馈在研究某个技术要点,或者说被某个技术难题卡住了,需要解决。叫他参考别的都方案,他就反馈说别人的方案设计不好,不如自己的。

补充内容来自网络:

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为他们的一篇报告《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报告所写的内容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说到:“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这话应该是达尔文说的)。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2个有意思在职场中常见的心理学概念_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