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次还是看了几个最典型的零售转型企业。几乎都是网红企业。通过茑屋书店和把大米做成礼品的AKOMEYA来看看在面对老龄化,消费升级,物质断舍离的社会里,日本零售企业的创新。究竟“新”在哪里。
茑屋书店是一家有年代的老店了。百度百科的链接附上“茑屋书店”。1983年成立,以出租影音碟为主。结果现在的时代变了,于是在2011年,他们开始推出了转型店。第一家就是我们参观的代官山书店。
按接待我们的店长的说法,其实他们本来的转型是为了适应老龄化社会,因为中老年人有钱啊。租碟是屌丝宅男的需求。所以他们消费升级,做了逼格很高的书店。店面上的外墙上的T字母,代表了集团的英文开头。而且店长很套路的说了一些如何提供归属感,自己的设计有多温馨的吧啦吧啦的。我问,现在网上买书品类多,又方便,他们是怎么考虑的啊,他说,他们虽然叫书店,但是是卖以书为主线的生活物品销售。他们买下的这个地的面积很大,书店只是一小块,大概1/3的面积,后面还有高档餐厅,新潮电动摩托车店,宠物医院,幼儿教育,等等几个店铺。我问他哪个最赚钱啊?日本人很实在的,直接说,书店里的星巴克是收入最高的营收,是他们自己经营的,没有几个顾客真的买书。我其实已经估摸大致就是这个答案了。但是,星巴克需要费这么大劲,搞这样一个引流的书店么?其实他们本来就有1500家店在全日本,和全家是一家公司,有6000万会员!所以一半日本人是他们的会员,他们会员还需要收件地址才能办理,还有108日元的工本费。而他们最吸引会员的就是积分抵现。因为他们是和全家是一起的。所以这个T字母代表的会员卡,在全日本是非常流行的。
毫无疑问,书店本身的体验是非常赞的,我很少进到书店,有那种安静的感觉。他和别的情怀书店最大的不同是他的书架的摆放,可以让每一个品类的书,有一种封闭空间的隐私感。而不是那种长条,通透的图书馆摆法。也是他们说的,希望逛书店的时候,就像自己家里逛书房。
而他显然是个商业地产,书店是一个招牌,来的人就算吃饭,也是吃了一顿有文化的饭。喝个有文化的咖啡。漂亮的造型和设计,加上高体验的服务,又是一个线下营销的广告,帮助真正有利润的店来引流。所以和大部分我们以为的技术都没有关系。我自己总结感觉,更像是在这个市场里,发布了一个免费的精美的茑屋书店的App,大家进来逛的是书,买的是高档的生活用品和消费。而这个App,收的是承租的商铺的流量费和赚的客户的数据和购买服务的钱。
很有一丝互联网的味道。
AKOMEYA就更有来头了,总部成立于1972年,下面管理了41个品牌,日本的星巴克是他们拿到的经营权。一直以来在日本以擅长营销品牌为特长,所以国际大品牌很多都是和他们合作。而这个米店,也是大概成立于2013年,链接奉上“AKOMEYA”。看到这些背景,我们就大致知道他们也绝对不是什么创业公司的新零售。
公司的宗旨我是挺喜欢的:“让每个员工开心的工作”,他们让每个员工都有参与感,如何让员工感受到每天的每一点的美好,他就相信顾客也会感受到这个美好。经过我们一番刨根问底的询问,虽然他高兴的说公司不让说数字,还是知道了其实“米”在他们的营收里面只是很少一部分。为啥用米的精品化来提升自己整体的档次,让你觉得每个东西都是精品呢?银座店的店长解释,就是因为米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相当于幸福感的基础来源,所以“米”更像是一个图腾,一个最佳的切入点。最赚钱的物品是高端厨房用具。按他们说的,店里面卖的东西,必须和米相关。虽然银座店一直经营了5年还在亏损,但是其他地方的店,已经赚钱了。目前的分店总共也只有3家。
我并没有在店里买东西,因为日本的和吃有关的东西,各种酱料,用品,我搞不懂。但体验很好的是在他家吃饭。他们米店里面有很小的一个地方,可以提供他们原生态精品的饭菜,开心的店员做的菜品的确不错,米饭最后上,绝对有精品的仪式感。
AKOMEYA用精品米的概念,做了一个流量入口,里面讲的都是情怀,如何应该精品化,然后赚的依然是情怀包装下的高端消费的钱。客户先有一个概念,这个店连米都是精品了,里面啥都是精品,他们单品利润最高的是浓缩高汤。用一个理念去划分和吸引客群。整个日本的大米销量是下滑的,这也是未来的中国的零售市场,必选消费下降。但是AKOMEYA的大米销量是上升的,因为他们把必需品,变成了可选消费品。
依然是很有一丝互联网的味道。
日本的1975年到2004年,是被划分成消费升级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的开始,正是GDP增速的下降,消费升级爆发的一个周期。和我们当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而这两家交流的企业,都是在这个周期中站稳脚跟,在2011年之后,才开始了新的零售战场和玩法的企业。某个意义上说,的确是“新”零售。我们要把日本的两个阶段合成一个阶段走,就是要消费升级的同时,搞“新零售”。
但现在的技术和商业已经和7年前发生了很多变化,所以这两家的新零售的模式,依然不是我心中最好的答案,茑屋和深圳的欢乐海岸,万象天地都有点类似。搞个逼格,凑一堆中高端的餐饮和消费,然后赚房租,凑流量。本质是商业地产赚钱。然后茑屋还有数据可以赚钱,如果全国有一半人是你的会员,你还有1500家分店,其实你做啥新东西都可以全部记营销费用。AKOMEYA坦言,精品这东西规模上不去,目前还是3家店,最红的银座店还亏钱。虽然也不差钱,但似乎往下走也有瓶颈。
我心中一直觉得新零售,应该是能够带来巨大的变化,它对零售的改变,应该像互联网技术对纸质信件的变化一样,才可以叫新零售。也许Amazon一开始的电商有这个味道,但它相当于把纸信件变成了电子邮件,可是电子邮件后面还有微信,IM(即时通讯)被智能手机的技术加持之后,为信息交换带来了更大的红利。基本消灭了电子邮件的用处,微信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究竟零售里面的“微信”是什么?找到了,也就是找到了新零售。胡猜乱想一些假设:
1、体验是一切的基础,消费升级之后,情怀也好,逼格也好,客户一定要体验好。(体验提升)
2、基于大数据,AI,自动化做到低成本的高度的定制化。意味着,每个人买的同一个东西可以都有差异,都不是标准的包装和用量。有大量的3D打印来做出独一无二的东西。(成本下降)
3、线下的采购行为发生,线上付款,自动送货,和电商一样,不需要购物还要大包小包。只要东西可以比你先到家,物流技术可以改变购物方式。(效率提升)
4、AR,VR的应用和线下导购的专业服务,会突破店内货品的限制。(规模提升)
5、依然是围绕精品的教育、文化、娱乐、健康相关,非必选饮食相关的地方,是线下的流量入口。店铺基本只是提供纯成本消耗的体验,你爽了自然会花钱。想象那个《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未来去线下购物的体验更像是去参加一个盛大的聚会,卖场没有了,都是娱乐场,吃喝场,社交场,体验场,最终可以完成高度差异化定制化的销售。(最终改变的是线下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