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发生在18年前。现在,我把还没有完全忘记的部分写下来。
首先简单交代高考之前的情况。当时的高考,理科一共有五门(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每一门总分是150,总分750。
我当时在市里数一数二的中学念书,几次模拟考试中发挥都还不错,无论是排名还是分数,都大幅超过重点本科的录取水准。虽然北大清华这种不敢想,其它学校还是可以“想一想”的。然而除了北大清华,“其它”还有哪些学校,我其实没什么认知。高一暑假时跑去长沙某高校住了两周,觉得大学生活好自在。这,就是我对“高校”的全部认知了。
上面是高考的大背景,还有小背景:在高考前一个月,我还被老师在教室里收走了一本《大众软件》;高考前两周,班主任老师问我“你怎么还没入团,政治面貌怎么还是群众?”,迫不得已我赶紧填了个申请书,火线入团;高考前两天,学校已经放假让大家自行放松了,我去电脑房(当时还不叫“网吧”)和同学打Quake 3,吹空调吹到有点感冒……
高考就这样来临了。当年高考是7月,天气要更酷热,却没有如今这么大的阵仗。我像平时一样骑自行车去的考场,不少同学仍然坐公交车去考场,连打出租车的人都很少。有个别同学的家长在学校对面的宾馆开了房,让孩子安心休息考试,大家说起来,都觉得不屑。
第一天下午考数学,平时数学一向不错的我,这次考试的感觉很差,最后一道题甚至根本没有做。之前复习时老师反复叮嘱说:哪怕做不出来,想了多少,就写多少,有思路在,就有分得。当时我们很看不起这些“伎俩”,结果上了考场,也确实完全抛在了脑后。不过,也许当时也不太明白高考、大学的重要性,所以虽然有担心,心态保持得还算好。
高考结束之后的那天下午,大家都感到了彻底的释放。之前很多人许了各种愿望:高考完我要撕书,我要大喊,我要出去浪…… 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去践行。我们当时最大的愿望是,终于可以去酣战《星际争霸》了。不过那天的感觉很奇特,谁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巨大空虚,打了几局就心生厌倦,完全没有了往常的紧张刺激。
然后是估分,当时要先估分,再填志愿,再出分数,所以不但要做题,还要记得自己的答案。按照之前模拟考试判断,我觉得自己应该有600分往上。然而数学发挥得确实不好,和答案对下来,只有580分左右。不过我还是补充了一句:“最差最差,起码也应该有570分”。
如果“发挥正常”(虽然这很奢侈),我大概应该填复旦之类的学校。但是既然发挥失常,就只能看看往年录取分数线更低的学校。父亲有位老同事是天津大学毕业的,工作非常敬业而且会动脑筋、有方法,而且天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一直保持在570左右,看起来,填天津大学相当有把握了。
除此之外,还考虑过华中理工大学(如今叫“华中科技大学”),父母单位也有华中工学院毕业的同事,说起来也是不错的。可惜参加招生说明会的时候,华中理工的招生老师一口咬定“同学,我们学校很好的,你没有600分,根本不要填我们学校的志愿”。就冲这口气,哪怕有600分,估计我也不会填。
等到分数出来,果然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571分。数学果然很糟糕,之前模拟考试状态越来越好,最后一次模拟考的数学得分在140多,这次竟然只得了88分。如果百分制下及格是60分,那么总分150的话及格就是90分,我的数学成绩连及格线都没上。
其它几门也发挥得一般。高考之前英语老师跟我说,“你的英语最差最差也要在120以上吧”,结果真的只有120。物理和化学算是正常发挥,120-130之间。语文倒是有点意外,托易老师(参见 回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的福,理科生也考了112分。
我还记得那年湖南省的一本录取线是535,我的成绩确实超过了不少。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重点还是看招生。
当时招生工作都不是在网络上完成的,每年高考,各省都在省会设立招生办公点,专门处理各高校的招生工作。家族里正好有位长辈做事非常公正靠谱,虽然退休在家,但每年这时候都被点名抽调去支援招生工作。考试之前他再三叮嘱我们,分数出来就赶紧去长沙办公点找他。具体找他能做什么,他没说,我们也不清楚。
不过,有人在总该能得到点消息。所以于是在分数出来的第二天,母亲请了假,带我坐火车来到长沙。随身带的是舅舅的诺基亚3310——当时手机还很罕见,舅舅慷慨地把主要用于工作的手机借给了我们,我们还专门学习了如何用手机接电话、打电话。
来到招生点发现人山人海,嘈杂无比,比菜市场还乱。好不容易打通了电话,他见到我们第一句话就是:天津大学去不了了,今年报的人多,580分的投档线,分数不够,投不出档案,现在没有任何办法。我的第二第三志愿的高校,填报的人也多,同样投不了档案。
母亲还没听完,就蹲在了地上,什么话也不说。我六神无主,只能一个劲跟她说:妈妈你快起来呀,我们要怎么办,大白天蹲在这里,不雅观也解决不了问题……但是,母亲仍然什么也没说。
许多年后母亲才告诉我,那一刻她如五雷轰顶。想到她的儿子辛苦念书十多年,高考成绩还算不错,到头来落得个“没大学读”的下场,她完全无法承受这样的结局。这种感觉,要到我工作以后,尤其是为人父母之后,才能够真切体会。
我们束手无策,又累又热。偶然在招生点遇到同校的另一位同学,打听才发现他的命运和我一样,填报的是电子科大,也是超过了一本线,但没有过投档线。家长也一样焦急,但是什么办法也没有。
接下来几天是怎么过的,我的记忆很模糊。只记得每天早上起来就是坐火车去长沙(火车票五块钱,在宾馆住一晚比这贵多了),想第一时间等到消息。但是其实什么消息也没有,所有“闲杂人员”都只能在大厅外面焦急等待,到了晚上,再怏怏地坐火车回来。
我也不太敢跟同学联系。朝夕相处的同学,分数比我高的,顺利去了哈工大、西北工大等高校,甚至有文科班的同学也去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分数没我高的,也顺利去了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本省高校。许多人还羡慕我考分高,其实不知道我的处境,我自己也没法说。想起自己之前赌气不愿意在省内念大学,甚至都没有正眼看过一眼父母的母校湖南大学,真是百感交集。
更大的刺激来自某天去长沙的路上。正好遇到之前填报电子科大的那位同学,他们一家人喜笑颜开地回来。一问,才知道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终于争取到了专门指标,解决了入学问题。那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指标”原来是那么宝贵,家长的能力原来是那么重要。
更多的刺激接踵而来。后面几天里,从各种渠道听到的消息让我眼界大开,原来不只有机动指标,还有定向生、国防生……什么叫“八仙过海,大显神通”,我算是有了形象的认识。唯一的问题是,这些神通都与我无关。我只能尝试说服自己,也许二本里挑个学校也是不错的。如果这也不成,复读可以接受吗?
眼看着招生工作进入尾声,虽然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煎熬也在一天天地减弱。所有的故事,终归都会有结局。而我只要安心等待,也只能安心等待。
有一天晚上,在家里忽然接到通知,正在调剂生源给第一志愿没有录满的一本高校。最新得到的信息是,东北师范大学的招生老师正在考虑我的档案。这个电话是问我有没有什么意见,可以帮忙传达给招生的老师。
“东北师范大学”,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之前从来没听说过。赶紧拨号上网查询:坐落于北国春城长春市,列入211计划,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大学之一,东北地区首屈一指的高校(只是在南方不怎么知名)……
这个结果虽然意外,却远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好。在网上越查越兴奋,都忘记了时间。深夜里刚一断网,电话就响了:你们怎么回事,这种时候电话一直占线…算了算了不说这些了,考虑好了吗要不要去东北师范大学…好,那我问问他们的招生老师,应该不会有问题……
我没有经历过“期盼录取通知书到来”的焦急,我的录取通知书,是自己跑去招生点,亲手拿到的。
事后想来,整个录取过程都充满了意外,那年天津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竟然猛涨,而之前高喊“没有600分不要填报”的华中理工大学可能恰恰是因为没有人报,最终投档线就是一本的535分。更惨烈的是,据说当年不少超过600分的本省考生因为志愿落空,调剂去了湘潭大学。
或许更加意外的是,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去读师范院校,也没有想过去读综合型大学而不是理工院校(或者偏理工的院校)。虽然想过要离开家里远一点,但没有想过这“一点”,就远过了长江,远过了黄河,远出了山海关。总之,一切都充满了意外。
但是,意外未必是坏事。
我来到了一所“有人文底蕴”(许多师友公认)的学校,节奏不那么快,思想不那么新潮,但学风扎实沉稳;
当时国内影印出版了一系列外国经典计算机教材(如《现代操作系统》),我尽力买来看了,于是锻炼了英语,也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基础,同时意识到,原来教材和学习可以这么妙趣横生;
《程序员》杂志上侯捷老师正在介绍各种技术,但对我帮助最大的却是他“不经意间”介绍的学习经验,尤其是针对同一主题交叉阅读多本书籍再横向比对的学习方法,我虽然闻所未闻,但获益匪浅;
因为上机时间宝贵,我前两年都是趁晚自习把程序写在纸上,到机房再抓紧录入并调试,纸上难以涂改的特性反而锻炼了构思代码的能力;
我逐渐摸索并习惯了与中学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指定大方向,自己去找教材、定计划,详细阅读、解题,拿心得和疑惑与老师讨论;
历史系开放的众多专题讲座和自由讨论,引起了我对之前厌恶的历史的兴趣,尤其是关于冷战和建国史的讲座,让我弄清楚了为何中学历史课本的逻辑“竟然是这样”的;
参加中文系的副修,见识到充满魅力的课堂,纵横捭阖的威力,从此走入了文学的世界,领略到完全不一样的风景;
音乐系老师的艺术歌曲讲解,让我领略了音乐之美,激活了小时候练琴留下的记忆;
全开架阅览的图书馆,东北地区名列前茅的藏书数量,让我整个四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还记得每学期借书记录超过80本);再花好几周时间把历史报纸都翻一遍,真切感受了过去时代的风貌;
结识了受益一生的中文系、政法系的老师,无论是在雪夜沿着大街漫步闲谈,还是在夕阳的余晖下对坐而论,至今想来都是美好的回忆;
借着在高校流行的BBS,混熟了一帮朋友,鬼使神差跑去北京大学学生宿舍住了两个月,聊了、学了、玩了,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回来了;
因为在北京大学过得很开心,被朋友们热诚对待,所以我后来很少有“因为学历学校看不起人”的想法,也因此结识了更多优秀的朋友;
这就是我的高考。
遗憾吗?或许有点遗憾。如果早做准备,认真重视,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后悔吗?没后悔。后悔的话,这世界上或许会多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但多半不会有今天这个公众号了。
P.S. 祝今年参加高考的同学都能发挥出理想水平。或许北大清华不是人人都能考上,但努力考好一点,和优秀的同学共同生活,虚心寻找优秀的老师,接受点拨和指点,四年下来也会大有收获。
万一万一没有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也不那么要紧。通常情况下,我不建议复读。毕竟,年轻时候一年的时光实在是太宝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