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开始,“人间不值得”忽然成了一句流行语,而且有无数自媒体文章出来解释“人间不值得”,为它寻找前因后果,赞赏它是一种豁达的智慧。而且,似乎还真的有许多人相信“人间不值得”。
但我只想说:对不起,我从来也不相信“人间不值得”。此外,我也希望你不要相信。
看看这次疫情期间无数的画面:勇敢出征的医护人员,家人在出发前和他们深情拥抱,叮嘱一定要保证安全;患病的人发视频发文字,反复表示自己还年轻,“还不想死”,陈述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眷恋;戴口罩的女孩在街上号啕大哭,对着路人狂喊“我爸爸没有了我该怎么办啊”;殡仪馆的车辆缓缓启动时,泣不成声的子女在后面一路小跑,喊着“妈妈,妈妈”…… 不只是亲历的人,就连隔着屏幕看到这一幕幕的我们,都感到极度的揪心。甚至有几个朋友跟我说,有子女的人一定不要看这些画面,会受不了。
请把目光离开喧嚣热闹的舞台,看看这真实的世界。看看那么多对自己生命的眷恋,那么多对他人安全的牵挂,你还相信那句轻飘飘的“人间不值得”吗?
据说,“人间不值得”也是有理由的。当年李诞毕业之后满怀理想去“南方系”就职,却在春运前夕发现“为民请命”的记者也会托关系买火车票,在那一瞬间,“他的理想破灭了”,所以才有之后的“人间不值得”。
不过我总以为,这种故事年轻人来说还有点说服力,有过生活阅历的成年人则不能当真。因为我们都知道,生活终究是复杂的,具体的。罕有完美无缺的英雄,也难有十恶不赦的坏蛋。更普遍的情况是,英雄可能在某些场合私欲膨胀,而坏蛋也可能在某些时候良心发现。窥见英雄的阴暗面,由此剧烈转向,相信“人间不值得”是一种选择,但未必是唯一的选择,倘若由此理解人性的复杂,明白要始终做个好人并不容易,也是一种选择。
说开来,对正义和善良的信仰,如果建立在“见不得阴暗面”的基础上,那必然是脆弱的。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借鉴罗曼罗兰的名言: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坚持对正义和善良的信仰,这才是真正的信仰。
当然,我更认可的方式是从小就完整接触真实的世界,从小就不要对世界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才可以减缓成年之后“幻灭”的冲击,避免“人间不值得”的转向。
上个月去给小朋友办幼儿园入园手续。在交给我们一大摞资料,交待完各种注意事项之后,园长跟我们有一段对话:
我们这里从来没接收过亚洲小朋友。不过你放心,我们担心的不是语言问题。我是想问问你们,因为我们这里提倡多文化共存的教育理念,所以200个小朋友里有一些是“特殊的”。如果你们要入园,他的班上就有一个小朋友是盲人,看不见的。隔壁班上还有听不见的、坐轮椅的小朋友。你们作为家长,会介意吗?
哦,这些孩子真是不幸。不过我们完全不介意,让他从小接触这些,我们觉得是好事。
噢,那就好。虽然这是我们第一次接收亚洲小朋友,但我感觉应该会很好的,谢谢你们。
后来我和德国同事聊起这个事情,她们似乎都觉得很平常:“对啊,我从小也是这样长大的。有这种经历让我觉得生命很可贵,自己很幸运,也要善待其他人……”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挺幸运。因为看起来,以后我不再需要向小朋友解释,为什么不要相信“人间不值得”。
认真生活,爱护自己,同时给自己所爱的人以自由、尊重、支持。无论是我,还有读到这篇文章的你,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