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被广泛运用于操作系统及数据库的内存淘汰机制上,比如mysql的缓冲区页面置换算法就是使用LRU。当然还有lfu(最不经常使用算法)和fifo(先进先出算法)。下面先来看看lru算法。
LRU算法
通过下面的图来说明一下置换过程:
我们可以使用双向链表来将页面串联起来,使用双向链表而不是单向链表的原因是双向链表在进行页面淘汰后可以反向更改页面指针,指向相邻页面。
Clock算法
下面先来说说clock算法的过程。Clock算法为每页设置一位访问标识usage_tag,内存中的所有页面以链表的形式组成一个环形队列。当某页被访问时,其访问标识u就被置1。
Clock在需要进行页面淘汰时会循环地扫描环形队列的页面,如果发现页面访问位u=0,就选择该页换出;若u=1,则重新将它置0,这样该页面本次就不会被换出,有了第二次驻留内存的机会,再继续检查下一个页面。当检查到队列中的最后一个页面时,若其访问位仍为1,则再返回到队首去检查第一个页面,本轮检查就一定有u=0的页面了,然后会将第一个u=0的页面换出。
Clock算法实现起来更简单,性能也接近LRU,在clock的基础上又有改进的clock算法。
改进的clock算法
改进的clock算法是在clock算法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一个修改位modify_tag,标识该页面是否被修改。为什么增加修改位m呢,因为被修改的页面(也称为脏页)如果被替换出去必须要先强制刷盘,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尽量优先替换未被修改过的页面。所以改进的clock算法页面替换原则顺序如下:
①先替换最近未被访问,也未被修改的页(u=0, m=0)。
②再替换最近被访问,但未被修改的页(u=1, m=0)。
③再替换最近未被访问,但被修改的页(u=0, m=1)。
④最后替换最近被访问,被修改的页(u=1, m=1)。PostgreSQL中的clock算法
PG作为学术派数据库在改进的时钟扫描算法上又做了进一步创新,将usage_tag从一个布尔值的标识位改为usage_count的数值位,u代表了该页面被使用的次数,而不再是是否被使用。通过下面这个图看看PG的时钟扫描算法过程。当然pg缓冲区的三层结构不再介绍了,毕竟不是研发人员,了解下原理就行。
①受害者指针指向第一个描述符(buffer_id=1),发现它的状态是pinned(被钉住m=1,可以理解为modify_tag=1),故跳过该描述符。
②受害者指针指向第二个描述符(buffer_id=2),发现此描述符的状态是unpinned(未被钉住m=0)但其usage_count为2,此时将usage_count减1,受害者指针继续前进。
③受害者指针指向第三个描述符(buffer_id=3),状态描述符为unpinned(m=0),而且usage_count=0,所以该描述符被选为本轮的受害者进行替换。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每当循环扫描缓冲区时,如果存在未被修改的页面,该页面的usage_count就会减少1。所以,如果缓冲池中存在未被修改的页面时,此算法始终可以通过若干次扫描找到usage_count=0的页面。
PG中的时钟扫描算法相比两标识位的时钟扫描更加精细,相当于为每个最近被使用的页面增加了权重,使用越频繁越不容易被替换出去,更加符合真实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