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发展总会经历几个阶段,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会以打工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生活。有些同学在一些阶段上也会以创业来开启自己的发展第二曲线,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每一种方式都值得尊重,并且只是一个人生的发展阶段,而人生是有很多个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并没有谁高谁低,只是体验和对生活,对工作的认知感受不同。算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创业和打工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希望给大家以启发,文中可能有主观的观点,又不正确的地方,也欢迎指正和一起讨论。

打工思维VS创业思维

经济

A,打工

首先,最重要的是收入形式的不同,打工大部分是以月薪,固定的方式来获得的。公司以月为一个标准来购买打工者的时间,好处是固定,长期有保证,这样可以有利于打工者每个月自己规划资金的使用渠道。

不利的地方是,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公司内活动,这也是雇佣关系的本质。就是公司花钱买劳动者的时间。

可是公司会提供给我们一个组织结构,环境,场地,培训,和业务内容,客户,产品,品牌,影响力,话语权等等基础设施框架,来支撑我们每个人创造价值。

而这些都是我们一个人无法获得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感谢公司的平台。

B,创业

收入要按年来计算,一年挣了多少钱,有的时候挣得少,有的时候挣得特别多,而且每一年都不一样。

我听一个朋友分享,做装饰字生意的,好的那几年,每年几百万的挣,有的年头干了一整年什么钱都没赚到,还赔钱。有的时候好几年都只挣十几万块钱。市场行情对收入影响很大。

这有点像职业经理人,算年薪,不过职业经理人是每一年都可以保证挣到钱,而创业者,老板在赔钱的年头,不但赚不到钱,还要赔很多钱。

这个思维的转变对打工者来说不容易,在前期,没有收入的时候有非常大的焦虑感,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

这其实是正常现象,只要自己干,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自由职业者也是一样。要算年薪,有好的年头,有坏的年头。所以财务规划很重要,说白了,就是要省钱,攒钱。

打工思维VS创业思维

工作内容

A,打工

刚工作时只涉及一个岗位就可以,或者公司的一个业务,几个业务,在研发,架构很少有机会跟客户直接接触。

销售的同学只负责如何销售即可,不用考虑程序的问题,当然销售里面的内容也极其庞大。专业人士的话术也是非常牛逼的。

做HR的同学,专门做HR,只要解决同事和应聘者的信任问题,就解决了大部分工作,可是专业的HR也是阅人无数,并且涉及的工作内容极其丰富。

他们也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成员。虽然HR同学经常被吐糟为背锅侠,所以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超乎你想象。

同样,运营关注价值增长,平台借力。产品关注对用户的核心价值,用户体验,有没有了解目标用户的心里。

法律的同学,财务的同学,行政的同学,关注的价值点都不同,却都是非常专业的工作,其他工作也是一样。

公司的行为也符合亚当.密斯的《国富论》中的社会分工问题,专业化程度高,互相之间有机的组织。

配上很好的使命,远景,价值观。加上组织结构,协同规则,沟通机制,奖惩制度,就能起到1+1>2的效果。

有的非常好的组织,公司,甚至会达到1+1>100,1000的程度。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几十人的公司,管理着几百亿的资产。

其实现在很多中小公司,都想往精英化公司管理,什么意思呢?就是任何一个成员,都是多面手,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同时也能够协同工作。

也就是雇很少的员工,以很小的组织,赚大钱。把每个人创造的价值提升到极致。当然每个人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公司各项成本都非常低。这是题外话了。

每一个公司成员,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工作职能就可以。很少有机会,有场景可以考虑岗位,职级范围外的事。

而有的时候,要想成长和突破瓶颈,就需要考虑跨岗位,跨公司,跨行业的问题。

有多种岗位经验和认知,或者多公司的,多种行业的,当然能够有多种行业的认知的人绝对是顶级玩家。一般人很难有那个环境和场景可以达到。

B,创业

前期,创始人和合伙人,基本上要成为多面手,什么都要会,因为创业的思维是做出一款产品,用一个产品卖多份的思路,这是To C的情况。

而任何一个小产品,不管是实际的产品,或者是知识类的产品都是需要综合方面的能力,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内容,才有可能有市场。

比如说,需要一款软件产品,需要市场调查,定位客户群体,对目标客户进行分层管理,了解目标的客户的心里认知,处在哪个认知层面,这个认知层面会关注哪些内容。

设计产品,原型图设计,架构设计,数据库表设计,API接口设计,前后端协同敏捷开发,测试,部署发布上线,快速推向市场,做最小闭环验证,做灰度。以测试带动开发,甚至以市场反馈带动开发。

然后不断迭代,接触第一手用户,看数据,看分析,同时分析竞对的产品,分析市场大小,不同阶段的公司,分析关键优缺点,然后不断针对性调整自己。也要懂运营,如果快速推广自己的产品。如何形成品牌,形成影响力。

以及售后服务,持续服务的能力,还有收款,财务报告,税收,法律,重要客户的维护。对内还有组织架构的建立,人员的招聘,管理,培养,淘汰,激励,文化等等机制。

如果涉及供应链,渠道,还要跟相关企业合作,如何取得相关企业的信任,协同效率。还有外包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算是最小单位的组织,这些方面的都需要整体考虑才行。当然,公司在小的时候,有些方面是不需要那么专业的。因为遇不到需要那么专业的场景。

在众多方面的考虑内容中,还需要应用2/8原则,集中精力解决当前阶段内最重要的问题。实现企业盈利,降本增效的目的。

其实创始人,或者CEO最主要关心的就是产品质量,和如何运营转化成现金流盈利。没有现金流,没有盈利,其他的都是不重要。

没有现金,没有盈利,怎么发工资,怎么租场地,怎么运营,怎么活着。所以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回报才是创业者最关心的内容之一。可是又有另一个悖论,太关注经济回报往往只能赚短期的钱,不长久。

所以要有一心为客户服务的心,有使命,因为不服务好客户,客户不满意,客户觉得没有价值,那企业就可以宣布死亡了。

纯粹为了赚钱而赚钱,忽略客户利益的企业,可能会走不远。

所以,创业,特别是前期,需要综合思维。跨岗位能力,当然,不会,可以学。经济的压力会不断倒逼创业者自我成长。

谁也不是刚开始什么都会,马云也说,“创业就像抱着一头刚出生的小牛一样, 随着牛不断的长大,抱牛的人也就成了大力士了。”

打工思维VS创业思维

心态管理

A,打工

这里只说一点,就是焦虑,可能有公司的帮助,焦虑感不会时常出现,但是,也是有的,所以也需要谨慎管理。当然对于打工者来说,对焦虑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B,创业

焦虑感时常出现,特别是在初期,不稳定的时候,每一次都是对生存的焦虑感,说白了,就是如何搞钱。

听一朋友说,他现在外面欠着他1000多万,就是要不回来。而他说其实公司的现金很少。

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主的写照,赚的钱都投到生产,人员工资,场地,运营等等方面了。有钱就投进去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中小企业主很多都是负债经营,但是赚到钱的也不少,符合金字塔原理。

而且在公司,所有员工的焦虑压力都在CEO身上,或者创始人身上,或者创始团队身上,主要在CEO,创始人身上。CEO或者创始人,创始团队就是全公司的情绪垃圾桶。

对内对外都要讲好故事,所有人没有信心了,你不能没有信心,你如果没有信心,立刻人员就跑干净了。

还有要面对着解雇员工等等问题。搞不好,就欠一屁股债。因为出现危机的时候,你总觉得孩子已经养这么大了,扔了很可惜。

还抱有一线希望,要命的是,你是真不知道,公司的情况会不会反转。

所以如果不扔,他又是个无底洞,最后把你搞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欠这辈子都换不完的债。这是一个创业者分享给我的,所以,能下决心,即使止损,也是一种能力。

创业这条路轻易别选,真选了,就最少坚持三年,尽量低成本创业,之后再决定自己做什么,如果再选择打工,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可创业是真的能快速提升认知,能力,视野的一种方法,坚持的越久,收益越大,风险也越大。

创业你才发现,这个社会,只要你有钱,在各个环节上都有收割你的公司存在。

真正靠谱的公司也有,但不多。大部分就是奔着你手上的钱去的。就像人一样,靠谱的不多,而且也都是阶段性,一段时间靠谱,一段时间不靠谱。

出现这种原因是多种情况的,倒不是他不想靠谱,而是因为环境,所服务的客户数量,精力,资源的等等原因造成了,他对你是不靠谱,但可能对别人靠谱。总之,原因多种多样。

这就是打工思维VS创业思维的3个方面的对比。当然还有很多方面,欢迎大家留言跟我分享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