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程序员找工作的时候,声称自己“一定要进大公司”。先不说最明智的选择是什么,单说公司的“大小”,怎么来判定呢?是规模、盈利,还是排名?下面乐字节带你们一起来看看吧!
重新认识“大公司”和“小公司”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员工数量已经不再是衡量公司“大小”的标准了。技术不发达的时候,大家都在搬砖,一个人力气再大,一天干的活很难超过2 个人的量。可现在,尤其是在互联网行业,你把5 个普通程序员绑在一起,也比不过阿里的“扫地僧”多隆。
谷歌公司在只有不到2000 人的时候,就能依靠PageRank 算法,冲击着拥有8万人的微软;长江后浪推前浪,Facebook 发展到800 人的时候,又让谷歌感到了危机。那时候谷歌旗下的Orkut 已经有上亿的用户,而Facebook 才有不到几百万的用户。如果单纯以用户数量来衡量的话,这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奇迹,但是技术进步了,算法不一样了,效率自然就是千万倍的提高。
很多“大公司”的人数是阿里或者腾讯的好几倍,但是利润才是人家的十几分之一。如果一个创业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创业公司,人均产值不到200 万元,基本上就没戏了。要知道,部分顶尖的一线互联网公司,人均产值是160 万美元左右。这可是平均产值,“分母”里包括了很多客服、行政和后勤人员。
我们不能按照原来的思路,把公司规模当成唯一的标准,又或者想当然地认为所谓“大公司”就是好未来。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有的程序员虽然初期薪资一般,但能力有长进了,成长了,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宽,收入也会变成同龄人的三五倍;而有的人进入一个所谓的“大厂”之后,觉得多了一层保护,慢慢地开始敷衍了事,自然就只能原地踏步。
无论身处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站在“能力提升”的维度衡量,才是聪明人的思维。
重新认识“大公司”和“小公司”的本质
大公司的本质,是流程和规范。
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走很多弯路。很多程序员刚进入职场,意气风发,总想着“干一票大的”,于是对公司的制度横挑鼻子竖挑眼,好像公司没有发展,全是少了自己“指点江山”。
有程序员说:“万一现在的做法不对呢?”
那也应该是‘修补性迭代’,而不是‘毁灭式创新’,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优化,就像软件版本迭代。即便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是要先照着做,然后再改进。
小公司的本质,是责任与自由。
进入创业公司,很多流程不清晰,很多规定也不确定,这就给了每个人自由。但随之而来的是责任,不管过程如何,最终要交付的是结果,享受的自由越多,承担的责任也越大。
这跟大公司不一样,大公司每个人只负责自己的“那一片儿”就可以了,出了事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所以按照固定的流程走,虽然乏味,但是安全。
最后给大家一点建议,无论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千万不要有“螺丝钉”的心态,要培养自己“顶梁柱”的眼光和习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就是一种典型的“螺丝钉”心态,抱着这种心态一两天无所谓,时间一长,自己就真的成了一颗“螺丝钉”。
此文章转自乐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