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Oqv0e-GAR1hzoCsJOo6TdQ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少有关于对衰老的相关思考,如果有,那也都是幻想老去后的种种美好,而这本书对于一个人思想最大的转变就是会开始思考衰老、死亡。比如思考如何在现在逐步做好应对父母老去的种种准备,也开始思考自己老去时,在最后失去自我意识前让子女为自己做怎样的选择。由于我自己并没有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因此有些细腻的感情不能舍身处地的感受,但纵然这样,这本书也让我对衰老死亡这个连续问题充满了恐惧,且几度欲飙泪。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图葛文德,他著名的医学三部曲分别描写了他初入医学院成长的过程、在医院工作事业稳步发展时的困惑、以及对衰老的探索这本最好的告别。他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处纠结、每一处质问、每一个答案都来自于他多年的日常工作中观察、思考、沉淀、感悟。
在《最好的告别》中,作者大体将如何养老的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 ①在家养老,主要有由子女赡养; ②在传统丧失了人权的养老院养老,时时刻刻面临着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 ③经过探索改善后的配备医学治疗救护的新型养老社区养老,一方面专业的医护人员可以迅速的作出反应,应对突发状况,另外可以重拾自我社会价值,很好的消除孤独无助感。
当一个人老去了,将面临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在丧偶前有一部分是隐形的(有一些是物质上的,有一大部分是心灵上的),丧偶后,生活习惯的颠覆,随着心情的转变,很多问题将被无限放大,特别是没有了知心人的交流,没有了相互扶持的老夫老妻一同出门转转,每一天时间变得无限冗长,看着天亮天昏,在重复与迷失的等待中加速衰老……;同时机能的衰退以及老病根复发更折磨着身体。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里相当多的子女在忙着年轻人自己的事业,无暇顾及父母,整个社会也没有中国这么重孝,迫于无奈很多长辈秉着试一试的想法住进了养老院这一条不归路。
住传统的养老院能舒服吗?纵然每天有人端茶送饭,每天有同龄新朋友聊天的情况下?恰好,书中有一段话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刻的回答——“她丧失了所有的隐私和控制力。大多数时候她穿着病号服。他们叫醒她她就起床,安排她洗澡她就洗澡,让她穿衣服她就穿衣服,叫她吃饭她就吃饭。她和院方安排的人住在一起。她有过好几个同屋,但是她们入住的时候院方都没有征求过她的意见。这些人都有认知障碍,有的很安静,也有的很闹腾,有一个人甚至吵得她整晚睡不着觉。她觉得像个犯人,仅仅因为老了就被投进了监狱。”我想每一个曾经独立过的人一定都不希望过这样的生活,必经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梦幻传奇的。但是“老去”这件事又是每个人不能逃离的命运,在早已厌恶中又不得不去迈进这扇门,恐怕是最悲惨的人生收尾。作者曾经在一个管理混乱的养老院跟一位居民聊过天,他是看起来邋里邋遢病怏怏的老人,曾经的他也是将生意做大到横跨美亚欧的商人,可以说年轻时也是人中佼佼者,可由于对于年老没有规划,加上商场上后来的失利,最后只能在这类公立养老救济院中度过余生。
那我们应该何时开始思考衰老这个问题,或者着手准备面对这件事呢?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心中对“人生所剩时间”的估量从而作出的决定。“我们如何使用时间可能取决于我们觉得自己还有多少时间。当你年轻、身体健康的时候,你相信自己会长生不老,从不担心失去自己的任何能力,周围的一切都在提示你“一切皆有可能”。你愿意延迟享受,比方说,花几年的时间,为更明媚的未来获取技能和资源。你努力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更大的信息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和关系网,而不是和妈妈黏在一起。当未来以几十年计算(对人类而言这几乎就等于永远)的时候,你最想要的是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成就、创造力以及“自我实现”的那些特质。但随着你的视野收缩,当你开始觉得未来是有限的、不确定的时候,你的关注点开始转向此时此地,放在了日常生活的愉悦和最亲近的人身上。”
这段话跟未来简史中一个设想很像,当人的生命假如能延长到150岁(一倍),那30多岁你生育第一个小孩的事,已经过去了120年,是非常遥远的一件事。可是现在不是未来,大部分人活不到150岁,甚至活不到平均年龄,那什么时候适合开始准备呢?死亡也许会来的很突然,但是衰老就在步步踱来,处理这件事只是技术操作问题。
再说到一个每个人都听过的故事,某某要做手术了,不做会死,做了不一定活,但做了一定会很痛苦。那此时如果躺在病床上的是自己,这个手术该不该做?每个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希望听自己的劝告,清醒时可以说服大家,但假如此时自己已经陷入昏迷,或者是老的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又希望别人帮自己做什么样的决定呢?
假如昏迷醒过来发现自己已经被做了本不想做的手术,今后永远的离不开身下的病床,此刻的心情一定更加无奈;如果知道自己不手术可以快乐的活半年,然后在一个月内恶化死去,如果做了手术能再多活几年但是3个月后就要离不开病床,此时如何选择?
每个人想要的和希望的路是不一样的,这就涉及到一个词——临终关怀。这部分书中同样探讨了很多。临终关怀是通过沟通从而知道将死之人希望死去的方式,从而尊重他的选择。这也是中国人需要学习的,秉持着孝道不提“死”字,也许长辈他并不希望。书中有一个沟通案例——“你不应该说:“我很抱歉事情成了这个样子。”这样,你听起来好像置身事外。你应该说:“我希望事情不是这个样子。”你不要问:“临死的时候,你有什么愿望?”而是问:“如果时间不多了,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再说回养老医疗结合方式由来,有研究揭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个国家的医疗发展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国家极度贫困,因为得不到专业诊断和治疗,大多数人在家中亡故。 第二个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更多的资源使得医疗得到更广泛的提供,患病的时候,人们求助于卫生保健系统。在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他们往往在医院逝世,而不是在家中终了。 第三个阶段,国家的收入攀升到最高的水平,即便罹患疾病,人们也有能力关心生命质量,居家离世的比例又增加了。
在书的这部分之后,详细的介绍了医养结合、独立生活、协助护理在美国的探索路,此处不再赘述,因为精彩的故事在书中。 希望以后自己能善待每一位老人,像从小就学的那句话一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些蹒跚的老人他们曾经也是热血的少年和美丽的姑娘,他们也在年轻时为了国家挥洒过汗水。
其他读书心得分享,不如看看 论练习的重要性 No.13|用技术理解“佛学” No.12|追风筝的人 No.11|水从家乡来 No.10|嘴里长着一棵树 No.9|没那么邪乎的记事本 No.8|《七堂极简物理课》读书笔记连载6 书摘No.2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书笔记 书摘No.1|《响聊聊职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