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可不仅仅是一群会赚钱的大佬,更是一群会读书的学霸……
乌镇饭局上的这群大叔们,个个出身名校,他们正是凭借着年轻时用功读书,获得了不一样的资源和眼界,终于在打拼多年后,有了今日的光鲜。
几年前和一个男生去看电影,因为是初次见面,有些生疏,不知道该讲什么,我就拼命找话题,然后就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诶?你说为什么网上买电影票会比在电影院直接购票要便宜的多啊?既然价格差异那么大,那大家应该都会到网上买才对啊,为什么还有人来电影院排队买票?”他表示不清楚这个问题,然后开始沉默,兴许又是我把天聊死了罢,我想,于是低头默默把吸管咬成方形。
那时候问这个问题并不是基于自己的求知欲,只是为了找话题罢了。但几年后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才了解“价格歧视”这一概念,而它刚好就解释了电影票的价格差异,那一瞬间,有种莫名的愉悦感涌上心头,同时也为自己对知识不求甚解而感到惭愧。
而经常看书的人肯定不会像我那样,他们会一直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好奇心,并且会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最重要的是,经常看书的人态度会很平和,读书越多越会感受到知识的浩瀚,不会为自己的一知半解而沾沾自喜,也不会不经思考就陷入一些无意义的争执中。
读书的最初可能只是为了消遣,哪怕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去看,但一旦养成习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从书中汲取更多东西,慢慢形成自己的知识库。以前读《飘》的时候,书里面提到了“三k党”,而我对这个组织一无所知,因此特地去把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从头到尾地了解了个遍,这样一来,你就不仅是从作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了,还会跳出故事以外,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审视这个故事。后来读《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因为太喜欢这两部小说,又去了解了阿富汗的历史和塔利班的由来。再后来,觉得自己一直以来只看小说,知识面实在太窄,于是开始读一些社科类书籍,虽然还没有细专,但至少有了一个开始。
再者,书籍有助于形成自己的信念。虽然这些东西通过交友、旅行、看电影……也可以达到,但终不及书籍对人的影响深刻。
什么是自己的信念呢,据我理解就是从内而外散发的一种坦然自如的气质。我从小到大都敏感内向,每去到一个新环境都觉得浑身不自在,跟人除了日常打招呼基本就不讲话,没办法加入两人以上的聊天,要是不在乎也就罢了,偏偏又很希望大家能主动接纳自己,于是整个人都过得很拧巴——既想融入集体又害怕自己说话没趣不被大家喜欢。而有了自己的信念之后,就知道做自己就好了,新环境能融入便好,不能融入也不觉得不自在,自己开心就顺着大家的风格一起玩一会儿,自己不乐意就专注做自己的事情,不会再有什么“不参与聊天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孤僻难相处”之类的念头。读书会让你更专注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被外界的干扰搅得惶惶不可终日。
最后,阅读会让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你有自己的认知体系,也就是对事物的见解和看法,不一定独到,但至少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的结果。
不要觉得那些在网上开嘴炮骂骂明星骂骂电影,就叫做“对事物的见解”,也不要觉得某些对主流观点反其道而行之就一定是“有想法”,有的人只是随波逐流跟风黑(我的推送上经常能看到一些贴几张明星剧照就能获千赞的回答,不懂其意义何在),有的只是标新立异博人眼球。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文字素养和判断力,很容易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文字的煽动性有多大,相信大家都见识过。如果你有自己的择友观和感情观,并且逻辑自洽,又怎么会轻易被《致low逼》《致贱人》诸如此类的网文所洗脑呢?
至于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夏虫不可语冰。我只能说看书带来的一些好处,而不能说不看书就会怎样,这是不公平的。若看书是为了使自己开心,能从中获得愉悦感而看,那说不定对于不爱书的人来说,“不看书”本身就是一种愉悦感的来源呢?更何况,因为工作的原因根本就没时间看书的也大有人在。
所以,有时间并且热爱阅读的人,你们都是幸运的存在。最后,我想用在豆瓣上看到的一段话来作为结尾:
我总觉得,积累财富,是为了把人从三餐一宿的危机中解放出来,去读书画画,去写字种花,去做饭泡茶。寻找历史和信仰,了解文学和艺术,去追寻那些生命中熠熠发光的更多可能。而不是打更大的麻将,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搜集更多颜色的名牌包,在无休止地攀比和虚荣中不得超生。——人五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每日 不仅能看最新新闻,还能看深度美文,提升自身价值,打造更加完善的自己,增加个人魅力。更有搞笑幽默视频段子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