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深圳和我知识星球里的同学搞了场线下面基。继上次北京和上海后,加上这次深圳以及今晚的广州,我就把北上广深跑完了。

 

其实做这种线下分享会挺累的,尤其是像我这种一旦到这种场合就会忍不住一直哔哔的人。好几次都是严重超时,原本准备 1 小时的分享,硬是被我讲了 4 个小时。以至于每次讲完后,回家才感觉到体力不支,而且嗓子会疼。

 

这种密集的交流和互动真的能带来很多有效信息,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都是一次升华。也让我意识到,读书、写作、分享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在这次深圳的聚会上,现场有一位小姐姐对公众号以及商业化感兴趣,想尝试着开始写作,我们交流了一下关于写作和公众号商业化的内容。今天我就跟大家细说一下这方面的一些事,都是大实话。首先,说起公众号商业化,大部分人想到的肯定就是广告。没错,广告确实是公众号商业化的主要方式。看一下微信公众平台的 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每个品牌都对应了相应的产品,每个产品都有定价。但公众号这种载体提供的“产品”是文章、图片、视频,是媒体属性。就像早年的报纸,报纸也是媒体,报社组织内容形成报纸并公开发售,通过极低的价格把报纸卖出去,获得读者的持续关注。

 

然后有人开始按月或者年订阅报纸,每天都有邮递员把报纸送到订阅者的信箱,这种模式存在了很多年。那时候,报纸发行商是很赚钱的,主要靠报纸售卖,另外就是广告。

 

因为报纸通过内容获取了读者的注意力,聚集了人气,大家对内容产生了期待和认可。人多的地方自然就有机会,信息传递的效率自然就高。

 

广告商去马路上发传单,和去报纸上刊登广告,显然后者效率更高。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广告费,但相对的,收益也会更高。

 

读者花钱买了报纸,获取了几个版面有价值的内容,也能接受一个版面的广告,因为他付出的成本和他的预期是基本一致的。

 

报社通过报纸售卖和广告收益维持收支平衡,实现盈利,然后可以印发更多的报纸,可以组织人生产更多的内容,派更多的记者去各地采访新闻,然后读者能获取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内容。

 

这是一个完整的商业逻辑,电视广告、电台广告其实都是如此。理解了这个逻辑,才算知道什么是商业化。

 

而公众号,将内容发行门槛降低,直接以免费订阅的方式。读者免费关注,作者免费写作。而关注是一个主动行为,造成了一些人觉得“我关注你就是给你面子”的错觉。

 

为什么要设计成免费关注的?可以想一下,如果像报纸发行逻辑一样是付费购买的,那大部分人的公众号是没有读者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报社专业记者和编辑那样的写作能力。

 

这也符合了微信公众平台那句 slogan,“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因为个体很小,他们不具备报社那样的内容组织和发行能力,所以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内容和特色去吸引读者。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选择逻辑”,“如果你的内容好,我期待你更多的内容,所以我关注你”。

 

在这种逻辑下,公众号主们开始使出全身解数生产内容,然后不断去传播内容获得读者的选择(关注),随着关注数(粉丝)的增多,慢慢的就形成了“报纸效应”,就有了人气。

 

有了人气之后,广告商会去寻找这种新的投放渠道,本质上还是在追逐大家的注意力。当大家的注意力不在电视、不在报纸时,公众号成了新一代注意力的聚集平台,所以广告商都过来了。

 

他们需要为品牌曝光,他们有市场费用,他们愿意为曝光付费,由此带来的转化如果能覆盖成本,那就是赚的。而对于运营得不错的品牌,广告收益往往都大于投放成本。

 

对于公众号作者,一方面免费创作内容,一方面要持续运营公众号,比如获取更多的曝光,获得更多的关注。

 

但这个闭环还不完整,为什么?因为没有商业化。

 

如果这件事是公益的,那就另当别论。但大部分的公众号主,都是需要商业化的。除了一些公司官方号或者媒体号,大部分的个人号和组织号其实都是需要盈利的。

 

如果这个闭环不成立,那这件事的逻辑就不完整。简单说,这件事就不可持续。

 

一个人能持续输出原创且有价值的内容,这是需要实力和时间的。实力是一种价值输出,时间是保证输出的前提。

 

人最宝贵的是注意力和时间,如果这二者的投入换不来产出,那这件事从生存的角度也不成立。可能有些人能输出很不错的文章,但因为没有商业化,可能慢慢的他就不写了,这样的人我见过的不在少数。

 

而读者呢,因为是基于前面提到的“选择逻辑”关注了公众号,是基于价值认可和认同才关注的,如果哪天看到号主发广告了,他就觉得价值被侵犯,觉得当初的纯粹不在。

 

遇到这种人,我只想说,真幼稚!连商业社会的基本规则都不懂。

 

真正相互认可的读者和作者,是一种共同体。作者产出内容,读者获取内容,作者通过聚集的人气进行商业化,广告主买单,读者自由选择。即不强迫,也不违法,这就是一个很自然的商业活动。前提是,公众号主以输出价值内容为主,而不是以接广告变现为主。

 

我曾经遇到过几个读者,当我发广告时,他们说,“你终于接广告了,真担心你哪天就不写了”。

 

说实话,听到这样的话,还是挺感动的。因为他们为你着想,盼着你好,希望你持续输出,对他们也有价值。

 

我写作 7 年,正式开始商业化是从今年开始的,商业化到现在也不到半年。也就是说过去 6 年,我一直在奉献。说实话,我需要商业化,因为我靠这个赚钱,靠这个生存,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朴实的诉求。

 

我不为情怀买单,也不为某个人服务。我为认可我的所有读者服务,为这种相互扶持买单。

 

我推广告的频率一般是每周一篇,最多不超过两篇。内容都是经过我实际筛选的,拒绝的广告主估计可以拉一个大群了。

 

推的内容都是关于产品学习、英语学习、理财保险知识学习的内容,基本都是对大家有用的,如果有些人觉得没用,也不代表对别人没用。另外,从来不推 P2P、股票或者游戏。

 

找我的各类广告主都有,除了上面这些我不推的,还有卖货的,卖会议票的,真的,各种各样都有。

 

也有一些相关的培训机构找我,但是他们的招生和培训以及就业路径中有一些不可言论的“潜规则”,所以我拒绝了。很简单,为读者负责。

 

自古文人多清贫。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写字人的好时代,我们创造内容,也请这个时代和读者善待我们。

 

大家都不容易,写的文章都是免费可看的,就算是赞赏,是养不活自己的。当我们接到一个广告时,心里就有底。至少,下个月有饭吃了。

 

所以,我们称之为“吃饭文”或“恰饭文”,其实都是一种自嘲。最终不都是为了能持续把这件事做下去么,为的不还是给读者创作更多的内容。

 

当然,话说回来,写公众号的目的不是商业化,但要活得好、活得久,就必须商业化。目的还是输出有价值的内容,获得读者的认可,在互动中成就彼此。

 

很多想通过公众号赚钱才写的人,趁早放弃这个念头。因为肯定做不好,首先,出发点就错了。

 

在这个领域,价值认同才是第一出发点。没有这个 1 ,就不可能有后面的 0。

 

每次发吃饭文,后台都有读者过来骂我,例如“有病,天天发广告”、“怎么这么多广告”、“你是穷疯了么”、“再发就取关”。

 

以前看到这样的话,我还会回几句,有的甚至会耐心解释。后来,不搭理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客气。有些人,真希望他尽早取关。

 

这些骂语中,大部分都是有悖于事实的,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并且,这些人一般都是那些“白嫖”的,即只索取,不付出。

 

他们往往都是没有一次留言也没有一次赞赏的人(公众号后台可以看到所有读者的留言和赞赏次数)。

 

做好自己就好,我服务的是更多支持我的读者,所以也不会跟这些人置气,真的没必要。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如果后期大家看到我发广告,如果有用自然最好。如果没用,略过就行,因为我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原创内容。如果你实在忍不住想骂几句,那我也肯定会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权,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各自为自己负责就好。真的,有些事,不说,不代表所有人都知道。所以今天集中说了这么多,也确实都是一些心里话。还是感谢那些一直支持我的读者,希望能跟你们一起走的更长久,我写,你们看。就这样,一起见证彼此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