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份的一些思考_日常

 

 

1、用技术做产品,还是用产品做技术。是产品思维和技术思维的核心差异。前者倾向于“体验”选择,后者倾向于“实现”选择。


2、构建自己的产品价值观,“能力”让我们把事情做对,而“价值观”让我们选择做对的事情。价值观是单选题,A和B你认为哪个更重要?命>钱,用户体验>技术成本,都是单选。

3、《创新者的窘境》中说,资源、流程、价值观,是团队做事的默认行为准则。同样的资源情况下,用老流程和旧价值观去做新产品和新业务,必然水土不服。

4、在业务驱动的组织里,产品所处的地位是协作方,尤其是业务强势的组织里,产品的工具属性会更强。每个业务人员都在扮演产品经理的角色,这是现状。

 

5、产品经理要多接触业务,这是美好的理想。因为接触多了就变成了业务,就成了原来产品经理眼中的业务人员。每个人对每件事的参与粒度不一样,所以有了职能和角色的存在。就像设计师无法同时当程序员一样。

 

6、业务驱动的组织里很难形成产品文化,这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决定的,是从上至下的组织结构决定的,更是公司核心业务的原动力决定的。

7、在大型互联网公司产品研发体系里,组织结构职能化后,尤其是按产品线职能化后,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跨条线协作。产品A对产品B,产品B对自己的研发团队。单线还好,如果产品A对一群产品B,且产品B们的侧重点优先级各不一样,对产品A而言,就开启了求爷爷告奶奶的痛苦之旅,这是一件极度没有成就感的事,时间长了,会损耗人。

8、关于用户视角与产品视角。以朋友圈可见范围设置为例,“我不希望别人看我的历史朋友圈”是用户视角,而“我希望我的用户能更小压力去发朋友圈”是产品视角。产品设计中,别把自己的诉求当需求,但要洞察用户遇到了什么问题,区分清楚用户的Want和Need。

 

9、很多人都有“我说的这么清楚了,为什么你还是不懂”的执念。其实这是不具备换位思考能力的典型表现。人都是独立存在,我们只能理解自己,很难理解他人。接受这种认知差,去建立不同思维体系下的解析中间件,形成多维视角。

10、追求“确定性”是人性使然,确定性的背后是安全感。带社交和交易属性的产品,都需要给用户传递确定性和建立安全感。

 

11、基于同一个诉求引起共鸣,是形成团队和组织的最佳方式。

 

12、我们的注意力和接受力会被自己最有感觉且最关注的点所牵制,从而产生认知中心和情绪中心。而那些没有被关注到的点就是认知盲区或者是答案所在。那些“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的惊叹,往往由此产生。


13、我认为优秀的产品经理必备的两个素质,第一个是“同理心”,即具备理解人的能力。第二个是“好奇心”,即具备探索事物的动力。二者结合,就是创新的驱动力。 

 

2019年1月份的一些思考_日常_02

 

我是唐韧

“前非著名工程师,现不知名产品人”

 

2019年1月份的一些思考_日常_03

 

过往文章:

2018,唐韧和他的读者朋友们

那些变了味儿的年会

张小龙做微信时,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