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编译时,希望改了某个c文件,就只编译那一个c文件,同时,改了一个头文件时,也希望包含这个头文件的c文件也编译。对于前者,很简单,make默认就是这样做的,而对于后者,却需要我们配合gcc的一些选项来实现这个目的。所以include的作用是提升编译速度的。

(当然不这样做,我们在makefile中写xx.o:xx.c 1.h 2.h 3.h ... 也能实现,就是告诉make,我的每个.c依赖所有的.h,这样也能实现任何.h修改了,都会重写编译.o,可是这样明显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编译,性能就下降了呀)

如果现在知道了.c和那些.h们这个依赖关系,存储进一个.d文件即可(很明显,有多少个.c,就应该有多少个对应的.d文件)。然后makefile中加一句:

include xx.d

make软件在执行makefile中的首目标前(一般是all目标),会把该xx.d文件包含进来进行使用,就能指导make软件的编译过程了,减少不必要的编译

而怎么知道一个c文件包含了哪些头文件呢,make软件是不知道的,那怎么办呢,编译器它知道啊,所以让编译器来生成这个存了依赖关系的.d文件。编译器例如gcc为.c文件生成.d文件,加一个选项,gcc -MMD

但是其实这里有个问题啊,make第一次执行这个makefile的时候,.d文件还未存在啊,因为gcc还没有编译过呀。那这时候的 include xx.d 就会报错的,比如:makefile:6: xxx.d: No such file or dirctory。

当然我们也可以给这个 xx.d写一个生成规则,比如:

xx.d:

   @echo "-------- $@ ---------"

这样的话,会默认在 makefile 中去找以 xxx.d 为目标的规则并执行,若该规则也没发现,便会报错并中止执行。make: *** No rule to make target `tmp.d'. Stop.

因此make处理 include tmp.d时候,执行过程如下:

1. 检查 makefile 所在目录下是否有 tmp.d 文件,若找到,则结束且应用tmp.d文件,否则报出警告。

2. 查找 makefile 文件中是否有以 tmp.d 为目标的规则,若找到,则结束且应用tmp.d文件,否则报出错误。

因为我们的xx.d文件时依赖于编译器生成的,所以第一次运行make,这个文件时没有的,因此会报错,而且不写tmp.d 目标的规则,还会直接make执行停止。我们只需要写为

-include xx.d,这样就能让make别报错了,就能继续运行啦。第一次编译,没有依赖文件也无妨,因为反正会所有的.c都需要编译,嘛。

虽然make每次用的都是上次编译生成的.d文件,但是这个没关系,因为一个.c依赖的.h文件发生改变,是会重新编译的,而这个.c里面不包含这个头文件了,属于.c文件内容改变了,还是会重新编译的,所以,这种依赖上次编译生成的.d文件,是安全的,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