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询问我对于滴滴上市/APP下架等的看法,这里面自然很多东西不能说,不过倒是可以提醒几点。这几点是根据我可靠与不可靠的信息源,还有我个人的推测(注意是推测),希望大家也不用太当真,听听就好:

 

1)滴滴主观不泄露,客观可能不允许。

 

自从顺风车事件后,滴滴对于政府监管和舆论的敏感程度和顺从程度简直到了一个听风就是雨和不敢不从的程度,拿前段时间来说,网上质疑滴滴对司机的抽佣太狠了,滴滴是不是黑心、赚了太多钱?

 

结果怎么样呢?滴滴竟然直接将收入明细给公布出来了。

滴滴:最悲催的互联网巨头_打车软件

 

想想也真是搞笑,滴滴当时还没上市,但是披露的数据差不多已经跟上市公司一样了,这是对于舆论多么的畏惧啊。

 

所以我觉得滴滴是不可能主动泄露国家机密数据的。

 

当然这是滴滴主观上不可能泄露,但是不代表着机密数据就不会泄露。

 

这里面首先是对于机密数据的定义,对于滴滴、中国政府和美国政府而言,机密数据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数据在不同认知和不同应用水平下,能够做的事和显示的威力不一样,一般而言,中国政府会尽量充分考虑到这块的风险并规避,但是在不知道美方真实技术应用水平的情况下,有时候可能避无可避,有些滴滴和中方认为安全的数据,美方仍然可以做文章;

 

第二则是滴滴采购的设备和服务是否安全,将这些披露之后,敌对势力是否能够按图索骥,找到侵入的机会和线索。

 

2)滴滴大数据的威力,可能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

 

看到一个很可笑的说法,就是滴滴上面有地图、车流等的数据,会泄露国家地理位置安全等。

 

其实,谷歌可以非常清晰的拍到你家的屋顶。

 

大家都知道真正有价值的是大数据,但是大家可能并没有真正认识或者比较直观立体的感受到这里面的价值有多大。

 

懂大数据和算法的同学都知道,大数据的维度非常丰富多样,而应用更是如此,可以根据各种各样的目的进行排列组合。

 

最近也流传出2015年某社联合滴滴大数据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大致是说,滴滴利用大数据分析出了重要部门上班地方的交通情况。(文末可以看到获取方式)

 

如今,过了6年,滴滴的数据体量和应用程度达到了什么程度,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情,这可能是仅能窥探到冰山一角的我们难以想象的。

 

我们很容易低估我们对于大数据的“低估”。

 

滴滴的业务属于互联网出行的交易平台,核心交付要在线下完成,与纯线上的业务相比,掌握着人们的出行和线下丰富多样的数据,这些数据落到敌对势力的手上,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是不知道的。

 

国家的担心自然会非常大。

 

3)滴滴很无奈。

 

出于对政府监管的顺从和对舆论的敬畏,滴滴应该是不可能违抗监管的意思赴美上市的,滴滴之所以上市就完全是无奈之举了。

 

滴滴缺乏新的增长引擎,市值停滞不前,社区团购等新业务像无底洞似的,投入巨大,自己又不怎么赚钱,还不趁着现在市场利好的时候赶快上市。

 

资金压力和投资人压力估计压得滴滴没有办法,才违抗监管的意思选择上市。

 

说到这里,我真的觉得滴滴是互联网巨头里面最苦逼的。(苦逼是相对于其它巨头,没有同情的意思)

 

曾经是TMD小三巨的领头羊,现在已经慢慢落后字节和美团不止一个身位了。

 

滴滴的困局非常明显,就是没有增长了、还不赚钱,也就失去了想象空间。

 

打车这块市场就不用说了,可怕的是整个出行市场似乎都是这样。从四轮的到两轮的,各个细分的出行领域都已经进入一定程度的相持阶段,滴滴除了在四轮出行上占据绝对多数的市场份额外,在其它细分出行领域还真的不占优势甚至落后,拿共享单车来说,滴滴的青桔只排在第三,落后于哈罗和美团。

 

而出行业务讲究【短平快】,用户在系统上停留的时间太短,所以这个场景不适合去做其它很多业务,滴滴在战胜优步、一统江湖后为了增长做社交等都失败了。

 

核心业务没增长,滴滴尝试着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但是自动驾驶和社区团购等新业务都在大力投入的阶段,都在不断亏损中,还看不到成为第二增长引擎的好兆头。美团和字节能够逆袭滴滴,并跟滴滴拉开这么大的差距的主要原因都是找到了第二增长引擎,而且这第二增长引擎还特别猛(美团是外卖,字节是抖音)。

 

没有增长就算了,滴滴还不赚钱,看到滴滴披露的数据就知道,滴滴的利润率是有多薄。

 

滴滴的抽成不是全部落入滴滴的口袋,还要支付必要的成本,还有给乘客的补贴和司机的激励,看起来高昂的网约车手续费,最终利润率只有3.1%。

滴滴:最悲催的互联网巨头_打车软件

 

更惨的是,在不增长不赚钱的情况下,核心业务壁垒还不牢靠,还要不断遭受竞争对手的骚扰。

 

现在,直接竞争对手有滴答、曹操、首汽、T3等虎视眈眈,使用过高德打车的朋友就知道上面有多少家运力提供商。

滴滴:最悲催的互联网巨头_滴滴_03

高德打车的运力提供商

 

在上游有高德地图直接做聚合打车,日订单已经突破150万,滴滴有沦为单纯运力提供商的风险,滴滴被逼的自己也一定程度的做了聚合打车,接入了一些其它的竞争对手。

滴滴:最悲催的互联网巨头_打车软件_04

滴滴接入其它打车品牌

 

另外还有之前美团对这块的突袭,虽然失败了,但是美团不一定真的死心了。

 

之所以业务壁垒不牢,归根到底是打车这个场景比较单薄,打车平台的核心价值是交易匹配,可以近似理解为订单分发,能够将订单分发给合适的司机,司机尽快接单赶来。关键是算法和供给,也就是算法要准、司机要够。所以业务壁垒相对其它场景更复杂、业务链条更长、业务更重的O2O业务来说就显得相对比较薄。

 

又因为需求和供给的特点,网络效应的范围和大小都比较有限,主要是城市甚至某个区域的网络效应,网络效应的类型也不只是双边市场的正向效应(司机变多,对乘客价值变大;乘客变多,对司机价值变大),还有同边市场的负向效应(乘客间的竞争和司机间的竞争)。

 

这些都导致滴滴要去不断应对这些竞争对手。

 

最后就是运气真的太背了。

 

之前顺风车业务发展的好好的,没想到突发事故,等到整顿好重新上线,时代已经变了,抬头一看,竞争对手遍地在做,自己不仅为别人做了嫁衣,还主要承受了做嫁衣的惨重代价。

 

而现在被逼上市却又碰到这种事,你说惨不惨?

滴滴:最悲催的互联网巨头_滴滴_05

 

我愿称滴滴为互联网巨头中最悲情男子【狗头】。

 


 

最后,给大家送上【2015年某社联合滴滴大数据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大家可以看看滴滴在2015年运用大数据的水平,感受一下自己对大数据是否太低估了。

 

还有,送上一份我从外面精选的、觉得还不错的对滴滴上市/APP下架这件事的分析。

 

·····END·····我是【袁 peter】,又见面啦~今年flag:这个号会有越来越强的洞察和思考(当然主要还是分享我的为主)对事件分析别当真 也不作为参考 哈哈哈~